胃溃疡的出现,主要是胃黏膜的“防御系统”和“攻击因素”失衡了。最主要的致病原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它会分泌尿素酶破坏胃黏膜表面的黏液保护层,还会用细胞毒素伤害胃的上皮细胞;长期吃非甾体抗炎药(比如常见的退烧药、止痛药)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修复能力;如果本身有遗传易感性,再加上高盐饮食、吸烟这些坏习惯,会更快加速黏膜损伤。研究发现,既感染幽门螺杆菌又吃非甾体抗炎药的人,得溃疡的风险比只占一个因素的人高3.8倍。
典型临床表现
上腹部有规律的疼痛是胃溃疡最典型的表现,一般在剑突下到肚脐上方的位置,多是灼痛或钝痛,还有“进食-缓解-复发”的周期性——比如餐后1-2小时发作,往往是胃体部溃疡的特征。除了疼痛,还会伴随反酸、嗳气、吃一点就饱,甚至夜间疼醒的情况,约25%的患者会出现体重减轻。要特别警惕突发的剧烈腹痛:如果肚子摸起来硬得像木板,很可能是溃疡穿孔了,得赶紧就医;还有38%的出血患者,早期没重视症状,导致耽误治疗。
诊断技术进展
胃镜检查仍是诊断胃溃疡的“金标准”,现在的新型窄带成像技术(NBI)能把0.5厘米以下的小病灶查得更清楚。幽门螺杆菌检测建议多种方法联合:血清抗体检测的敏感度达90%,但要结合粪便抗原检测才能判断是否根除干净;胃蛋白酶原I/II比值检测能帮着筛查萎缩性胃炎。无痛胃镜普及后,愿意做检查的人多了,依从性能到85%;磁控胶囊胃镜则适合食管和胃静脉曲张的筛查。
规范化治疗方案
现在治疗胃溃疡遵循“抑制胃酸、保护黏膜、消灭病菌”的原则:首先是抑酸治疗,质子泵抑制剂(PPI)是首选,能减少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如果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会用联合疗法根除,根除率超90%;如果是吃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溃疡,要先评估用药必要性,必要时换用对胃刺激小的药物。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要遵循“三低一温”——低盐(每天少于5克)、低脂(脂肪占总热量不到30%)、低刺激(别喝酒、别喝浓茶)、温度适宜(不超过50℃)。还要规律进食,早餐最好在起床1小时内吃完。压力大的时候可以试试正念减压,比如每天做15分钟腹式呼吸,研究证实能让胃酸分泌减少23%;戒烟限酒更关键,能让溃疡复发风险下降40%。
长期管理策略
长期管理要做好这几点:一是用药监测——长期用PPI的人要注意,可能会缺镁或维生素B12;二是定期随访——根除幽门螺杆菌后4-8周要复查,高危人群(比如有家族史、反复溃疡的人)每年做一次胃镜;三是疼痛管理——有慢性疼痛的人,优先选对乙酰氨基酚代替非甾体抗炎药;四是应激防护——遇到重大压力事件(比如大手术、严重外伤),预防性用PPI能降低应激性溃疡风险;五是学会自查——要识别黑便、呕血这些危险信号,最好记症状日记监测病情。
总的来说,胃溃疡是可防可治的,核心是“早发现+针对性治疗+好习惯”:先明确病因,再规范用药,同时调整饮食、规律作息、管理压力,做好长期随访,就能慢慢修复胃黏膜,减少复发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