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胃痛是消化科门诊很常见的问题,现在年轻人胃痛的原因越来越多,今天我们从饮食、心理、药物和疾病四个方面聊聊常见诱因,再给大家说说怎么科学应对。
饮食因素:这些吃的容易刺激胃
吃辣的会刺激胃黏膜释放一种叫P物质的东西,让胃肌肉抽筋;一会儿吃冰的一会儿吃热的,胃壁血管会“受刺激”,导致局部缺血更严重。平时吃的东西温度最好接近体温,别直接吃太冰或太烫的;碳酸饮料、肥肉这类容易产气的食物,胃痛发作时先别吃,不然会更胀。
心理压力:情绪真的会“搞垮”胃
消化科门诊里,25%的腹痛是“功能性”的,和“脑肠轴”紊乱有关——简单说就是情绪会影响肠胃。压力大时分泌的皮质醇会阻碍胃黏膜修复,焦虑的时候,迷走神经会让胃动力乱掉。试试“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能缓解急性胃抽筋,但得多练才掌握节奏。
药物伤胃:这些药要小心
像布洛芬这类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连续吃超过3周,胃黏膜损伤的概率会明显增加。如果需要长期吃,建议和黏膜保护剂一起用,但要注意钙片、铁剂可能会加重胃负担。吃铝碳酸镁这类药时,一定要嚼碎,这样才能更好地覆盖胃黏膜,具体怎么用得听医生的。
危险信号:这些情况要赶紧就医
如果有这些情况要赶紧去医院:吃完饭后规律痛(可能是胃溃疡)、胸口后面烧得慌还反酸(可能是胃食管反流)、拉黑便或吐血(消化道出血)、没原因体重下降(要警惕肿瘤)。40岁以上第一次胃痛的人,最好做个幽门螺杆菌检测和胃镜,排除是不是器官本身的问题。
家庭应急:胃痛发作先做这5步
- 体位调整:蜷着身子侧躺,能缓解胃的张力;
- 热疗应用:用热水袋(温度别超过40℃)敷上腹部;
- 穴位按压:找内关穴——前臂内侧,离手腕横纹三横指的位置,断断续续按;
- 饮食禁忌:发作时别喝牛奶、碳酸饮料这些产气的;
- 药物选择:可以吃铝碳酸镁咀嚼片中和胃酸,但得遵医嘱。
什么时候要去医院?查什么?
有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痛了超过2小时还没好;呕吐物是咖啡色的;发烧超过38.5℃。常规检查有这几个:C13呼气试验(查幽门螺杆菌)、胃蛋白酶原检测(看胃黏膜分泌功能)、胶囊内镜(适合做不了普通内镜的人)。
日常护胃:这样做更安心
参考欧洲胃肠健康指南,给大家几个护胃建议:1. 基础防护:饮食规律,每餐间隔4-5小时;2. 营养补充:适量吃点益生菌,比如喝酸奶这类发酵食品;3. 功能监测:定期做胃肠功能检查;4. 应急准备:家里药箱可以备点黏膜保护剂,但得听医生的再用。
总之,突发胃痛的原因不少,饮食、情绪、药物都可能“惹祸”,平时做好护胃细节,出现危险信号赶紧就医,科学应对才能让胃更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