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枢纽”,但它偶尔会发出“健康警报”——如果上腹隐痛、餐后胀闷、反酸烧心这些症状持续超过2周,可能是慢性胃炎在提醒你。在我国消化科就诊人群中,约半数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胃黏膜炎症,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关键致病因素之一,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胃肠不适怎么查?现代诊疗有办法
消化科医生会用这些精准手段帮你找问题:
- 内镜精查:电子胃镜加上窄带成像技术,能把胃黏膜的微血管形态看得清清楚楚,早期小病变也不容易漏。检查前要空腹6-8小时,过程大概15-30分钟,不用太紧张。
- 幽门螺杆菌检测:碳13/碳14呼气试验是无创的“金标准”,准确率超过90%;粪便抗原检测更适合孩子或怕做呼气试验的人。
- 动态监测:24小时食管pH监测能准确记录胃酸反流的次数和程度;胶囊内镜像“小药片”一样吞下去,能帮着查小肠的问题,适合怕插管的人。
慢性胃炎怎么治?个体化方案更有效
医生会根据你的检查结果定方案:
- 根除幽门螺杆菌:如果查出来阳性,得在医生指导下完成规范治疗,别自己减药或停药。
- 修复胃黏膜:黏膜保护类药物能在胃壁上形成一层“保护膜”,再配合抑酸药,帮受损的黏膜慢慢长好。
- 调节胃动力:如果总觉得胀、不消化,促动力药物得由医生根据症状选,帮胃肠“动起来”。
养胃肠的关键:生活习惯要改对
治好胃炎不算完,日常管理才是“长治久安”的关键:
- 饮食记“三温三不”:吃温度合适(不烫不冰)、质地柔软(比如粥、软面条)、味道清淡(少盐少辣)的食物;别暴饮暴食、别喝太多酒、别空腹喝浓茶/咖啡。
- 记好“饮食-症状日记”:把每天吃的东西和不舒服的感觉写下来(比如吃了火锅就反酸),能快速找到诱因;胃食管反流的人可以用症状追踪类APP,更方便。
- 压力大了要“松一松”:每天做10-15分钟深呼吸(慢慢吸4秒、屏气2秒、呼6秒),或者每周3次半小时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能改善胃肠功能。
- 定期复查别偷懒:萎缩性胃炎的人每1-2年要做次胃镜,必要时取一点胃黏膜组织检查,防患于未然。
特殊人群要注意:不同情况不同办
- 老人:做检查前要先评估心肺功能,怕疼的话优先选无痛内镜,更安全。
- 孕妇:如果症状特别严重,得找消化科和妇产科医生一起商量,用药要权衡对宝宝的影响。
- 孩子:尽量用无创检查(比如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治疗方案要更注重安全性,别用成人的药量。
- 上班族:做胶囊内镜要提前安排好空腹时间(一般前一天晚8点后就别吃了),做完就能正常上班,不影响工作。
现在消化道早癌筛查越来越普及,早期病变的检出率大大提高。建议40岁以上的人,不管有没有症状,都定期做次胃肠检查;如果出现持续的胃痛、胀、反酸,别拖着,赶紧找消化科医生。其实慢性胃炎并不可怕,只要科学治疗+好好调养,就能控制病情,降低胃溃疡、早癌这些并发症的风险,让胃肠重新“舒服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