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痛信号背后的口腔健康密码 喝冰美式时“滋”的一下刺痛,咬热包子时神经突然抽抽——这些突发的牙齿不适,其实是身体在发健康警报。数据显示,约68%的成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牙齿敏感,但如果酸痛老不好,可能是牙齿出了实质性问题。下面我们拆解三类常见原因,帮大家建立科学的护牙认知。
原因一:龋齿在慢慢“腐蚀”牙齿
口腔里的细菌和糖结合会产生酸性物质,像“小虫子”一样慢慢啃牙釉质(牙齿外面的“保护层”)。等腐蚀到牙本质(保护层里面的软结构)时,冷热酸甜就能通过牙本质里的小管刺激神经,引发刺痛。早期浅龋可以用含氟的东西让牙齿再“变硬”,但要是发展到中龋,冷热刺激痛就会变成典型症状。建议每半年做一次激光龋齿检查,能早发现0.3毫米以下的隐蔽蛀牙。
原因二:牙齿被“磨坏”了
如果牙齿咬合力不对,每年会磨掉0.05-0.1毫米的牙釉质,十年下来牙冠可能少一半;夜磨牙的人晚上咬合力能到150公斤,远超牙周膜的承受极限。还有横着刷牙,会像“小锯子”一样加速牙脖子那里出现“楔子状”的缺损。建议用含1000-1400ppm氟的牙膏,加上改良巴氏刷牙法(顺着牙缝刷),能减少42%的牙齿磨损。
原因三:牙周组织被“破坏”了
牙周炎会慢慢“吃掉”牙槽骨,等牙根暴露超过牙冠的1/4,牙本质里的小管数量会翻3倍;牙龈下面的牙石里有细菌,会释放毒素直接刺激牙周神经。研究发现,中度牙周炎患者的牙齿敏感率是健康人的2.8倍。建议每1-1.5年做一次牙周探诊,要是探进去超过4毫米,得赶紧处理。
阶梯式应对方法
在家先这么办
- 疼的时候用“冷敷-热敷交替法”:冰敷患侧脸10分钟,再热敷5分钟;
- 用含0.4%氟的脱敏凝胶涂在敏感处,形成一层化学保护膜;
- 别让pH值低于5.5的酸性食物(比如碳酸饮料、酸水果)长时间沾着牙齿。
去医院怎么治
- 早期:用树脂渗透技术封上80%的牙本质小管;
- 中期:用玻璃离子垫在里面,再做个牙冠保护;
- 晚期:得做根管治疗,用显微超声把感染的东西清干净。
出现这些情况48小时内就诊
- 冷热刺激疼超过15秒;
- 自己突然疼起来,晚上睡不好;
- 咬东西时酸涨得难受;
- 牙龈肿得像“火山口”一样。
日常怎么防
建个“三级防护网”:
- 每天用含0.02%氯己定的漱口水,减少牙菌斑;
- 每3个月换一把软毛牙刷(牙刷磨坏了更容易伤牙龈);
- 每年拍一次全景牙片,早发现邻面蛀牙和牙槽骨吸收。
特别提醒:夜磨牙的人戴咬合垫能减少67%的牙齿磨损,要是测到晚上咬合力超过30公斤,得赶紧调咬合。
牙齿是人体最硬的器官,但它的敏感其实能反映全身健康。建议把口腔检查放进年度体检,通过系统防护让牙齿“健康续航”。要是疼得老不好,一定要遵循“48小时原则”及时看医生——别让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