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床炎症(比如牙龈肿痛、智齿发炎、牙周脓肿)是常见的口腔问题,发作时又痛又肿,影响吃饭睡觉。想要快速缓解不适、彻底解决问题,得科学应对——既会暂时缓解症状,又要找准病因治疗,还要做好日常护理预防复发。下面从几个关键方面说说怎么处理。
药物缓解:别乱⽤,按规矩来
牙床急性炎症时,非处方药能暂时缓解不适,但只是过渡手段。比如布洛芬这类非甾体抗炎药,一定要严格按说明书吃,连续吃别超过3天。用氯己定含漱液时,先让口腔湿润,每次含够30秒,一天最多用4次。局部用的甲硝唑凝胶,要先清洁患处,再薄涂一层,别涂太多(容易刺激黏膜)。如果用药期间出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立刻停⽤。
温度疗法:冷敷热敷分阶段
炎症刚发作时(初期),用阶段性冷敷:医用冰敷袋裹上纱布,每次敷15分钟以内,每1.5-2小时敷一次,总共不超过48小时。如果到了亚急性期(炎症稍微缓和),改成恒温热敷:用医用热敷包保持38-40℃,每次敷20分钟。不管冷敷还是热敷,都要先在皮肤完好的地方试试温度,避免冻伤或烫伤。
找病因:及时看医⽣,别硬扛
牙床炎症的原因不一样,治疗方法也不同——医生会结合三维影像检查和症状找病因:龋齿引起的根尖周炎要做根管治疗;智齿冠周炎需要冲洗盲袋(智齿周围的牙龈袋),再放缓释抗菌药;牙周脓肿要做龈下刮治(清理牙龈下的牙石和细菌),配合局部用缓释药。如果要排脓,必须在无菌环境下做,自己挤可能让感染沿着筋膜间隙扩散,更危险。治疗后48小时内如果张嘴困难,要警惕间隙感染,赶紧找医生。
吃对饭:软、凉、少刺激
急性发作时,吃不用使劲嚼的软食,优先选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比如粥、汤糊)。推荐吃蒸得软烂的菠菜泥配小米南瓜粥,再加不含酸的维生素C果泥(比如苹果泥)——既能补充营养,又不会刺激牙床。别喝碳酸饮料(可能引起牙本质敏感),别吃高糖食物(会打乱口腔菌群,加重炎症)。代茶饮可以选临床验证过的中药复方含漱液,体质虚寒的人可以加一点姜黄素调节。
日常护理:做好4点,防复发
- 刷牙:用改良巴氏刷牙法(刷毛斜45度刷牙龈沟),选小头软毛牙刷,每次刷够2分钟;
- 间隙清洁:每天用牙线清理后牙的邻面(牙齿之间的缝隙),牙周袋(牙龈和牙之间的袋状间隙)用锥形牙缝刷;
- 工具维护:电动牙刷选有压力传感的(避免刷太用力伤牙龈),抗菌材质的牙刷架每周用开水烫一下消毒;
- 定期检查:每半年做一次牙周探诊(查牙龈出血、牙周袋深度),洗全口牙(洁治)预防牙石堆积。
防复发:分层次做,更保险
- 基础预防:坚持用含氟牙膏(强化牙齿珐琅质),牙刷刷毛分叉了就换(别用磨损的牙刷,刷不干净);
- 进阶预防:用抗菌漱口水加电动牙刷一起清洁(化学+机械联合,更彻底清除菌斑);
- 专业监控:建一份口腔健康档案,每季度查牙周指数,早处理牙龈退缩、牙槽骨吸收等风险问题。另外,睡眠不足会降低唾液里的免疫球蛋白水平,更容易复发,一定要保持规律作息(别熬夜)。
特殊人群:选适合自己的方法
孕妇可以用碳酸氢钠溶液(小苏打水)轻轻含漱,别用含酒精的口腔产品(刺激黏膜)。糖尿病患者要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5%以下(血糖稳了,感染风险才低),护理口腔时注意测血糖。戴牙套的人,用正畸专用牙刷,配合菌斑显示剂(能看出哪里没刷干净),每天检查矫治器周围的清洁度。免疫力低的人(比如放化疗患者)如果牙床持续肿胀,要找口腔科+内科等多学科医生一起会诊。
牙床炎症看似小问题,其实关联着口腔甚至全身健康——发作时别硬扛,先按规矩缓解症状,再找医生查病因;日常做好口腔清洁,定期检查,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复发。记住:口腔健康是长期的事,科学应对才是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