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疼从来不是“忍忍就过”的小事,其实是牙齿里的神经在给你“发警报”——它在告诉你:“我被细菌侵犯了!”牙齿里面藏着敏感的神经网,当牙髓(牙神经)或牙根尖被细菌“攻击”时,神经末梢会释放化学物质“报信”,炎症范围越大、发展越快,疼得越厉害。
急性炎症:疼得“钻心”,是身体在“紧急报警”
如果是急性牙髓炎发作,疼起来像有人拿针尖“扎”你,一阵一阵的锐痛,喝冷的热的会“触发”更剧烈的疼,还会往头脸两边串着疼,约6成患者说不清楚到底哪颗牙在疼。晚上平躺时,颅内压力变高,8成多患者会觉得疼得更厉害。
如果牙根尖急性化脓,疼就变成了“跳着”的——一直疼不停,咬东西时像刚好压到痛点,约8成患者的脸会肿起来,疼的节奏还和心跳同步。
慢性炎症:“偷偷”坏,容易被忽视
慢性炎症的“信号”更隐蔽,但也能发现:慢性根尖周炎会让牙龈反复肿,甚至流脓,9成多患者的牙会变色(比如变黑、变暗);慢性牙髓炎则是对温度敏感,比如喝冷水后,疼的感觉要30秒以上才会消,约4成半患者会没原因地钝痛,持续10到30分钟。
疼的“暗号”:帮医生快速找病因
这些疼痛信号其实是“线索”,能帮医生判断病情:
- 没碰它自己就疼(自发性疼痛):说明牙髓已经坏到没法恢复了,这时做冷热测试,89%会有反应;
- 咬东西疼、敲一下牙就疼:几乎一准是根尖周炎,诊断准确率超过95%;
- 晚上疼得更厉害:对急性炎症的判断很准,86%的情况都是急性炎症在“作祟”。
疼的时候该怎么办?规范处理+日常护理
疼得厉害时,可以用冰袋或冷毛巾敷脸(每次15分钟以内),能暂时缓解;用0.12%氯己定含漱液漱口,能减少口腔里的细菌,但最多连续用7天。关键是赶紧找医生——医生会用牙髓活力测试、拍牙片确定治疗方案(比如根管治疗)。
根管治疗的成功率和“赶早”有关:发病3个月内做,92%能成功。治完要定期复查,建议术后1年、3年、5年拍牙片看看恢复情况。日常护理要注意:用软毛牙刷,学“改良Bass刷牙法”(把牙刷斜45度刷牙龈和牙齿交界的地方),每3个月换一次牙刷。
这些“信号”要警惕,可能变大病
有些情况看似“不疼了”,其实更危险:
- 本来很疼,突然不疼了:可能是牙髓坏死了,这时牙根尖的病变进展风险会增加3倍;
- 脸肿得厉害,体温超过38.5℃:要小心炎症扩散到全身(比如面部间隙感染);
- 根尖周炎不管:5年内约18%的人会得颌骨囊肿,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牙齿的疼痛从来不是“小问题”,而是身体在“喊救命”。不管是急性的“钻心疼”,还是慢性的“反复肿”,都要及时找医生。早治疗能保住牙,拖延只会让小毛病变大病。平时好好刷牙、定期检查(每年1-2次),才能让牙齿少“闹脾气”,守住口腔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