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红肿口臭别大意!这可能是牙周炎的求救信号

健康科普 / 治疗与康复2025-11-16 08:58:13 - 阅读时长3分钟 - 1351字
系统解析牙周炎的病理机制、分级治疗策略及日常管理方案,提供基于循证医学的口腔健康指导,涵盖基础治疗、手术干预及居家护理全流程,帮助读者掌握预防牙周疾病的关键措施。
牙周炎牙龈红肿口臭牙菌斑牙石洁治术刮治术牙周手术定期检查口腔卫生
牙龈红肿口臭别大意!这可能是牙周炎的求救信号

牙周炎是成年人掉牙的主要原因之一,不仅会导致牙龈红肿、出血、牙齿松动,还可能影响全身健康——比如和心血管病、糖尿病、孕妇早产都有关系。想要管好牙周炎,得从规范治疗、日常护理到长期维护全面入手。

基础治疗:牙周炎的第一步

基础治疗是控制牙周炎的关键第一步,主要做三件事:一是超声波洗牙,用高频振动把牙齿表面(牙龈上方)的钙化牙石震下来;二是龈下刮治,需要打局部麻药,深入牙龈下方清理牙根表面的菌斑和毒素;三是牙周探诊,用专用工具测牙龈沟的深度,正常不超过3mm,超过4mm就说明有病理问题了。治疗期间要定期复查,整个周期大概4-6周。

手术治疗:基础治疗没好怎么办?

如果基础治疗后,牙龈沟还是很深(探诊超过5mm),就得考虑手术了。常见的手术有三种:一是牙周翻瓣术,在牙龈上做个小切口,把牙龈翻开,彻底清理深层的病菌;二是引导组织再生术,用生物膜材料帮助牙周组织重新长好;三是骨移植术,如果骨头缺损严重,需要补上骨材料让骨头长回来。手术后要严格按医嘱护理,避免感染。

日常护理:控制菌斑是核心

想要不让牙周炎复发,关键是控制牙菌斑。要做好这几点:一是用巴氏刷牙法——把牙刷斜45度贴住牙龈沟,轻轻刷,每次刷够2分钟;二是用辅助工具,比如牙线清理牙缝里的菌斑,冲牙器冲干净牙龈沟里的脏东西;三是特殊人群要注意,戴牙套的人要用专用牙刷,糖尿病患者要把血糖控制好。另外,每3-6个月要做一次专业口腔检查。

牙周炎的全身影响:别忽视“口腔-全身”联系

牙周病菌会跟着血液跑到全身,带来各种问题:研究发现,心血管病人的动脉斑块里,有47%能查到牙周病菌;孕妇有牙周炎,早产的风险会变高;糖尿病患者如果有牙周感染,血糖更难控制。这说明牙周健康和全身健康紧紧连在一起,可不能小看。

治疗后维护:长期管才能不复发

治疗完不是结束,得长期维护:术后前3个月是关键期,每个月要复查;之后每6个月做一次牙周检查。自己也要注意观察——牙龈有没有红肿、刷牙出血不出血、牙齿松不松,如果持续红肿或出血,要赶紧去医院。

特殊人群:这些情况要注意

有些特殊人群治疗前要先评估全身状况:糖尿病患者如果糖化血红蛋白超过9%,要先控制血糖再做手术;孕妇到了28周以后,尽量别做侵入性治疗;抽烟的人赶紧戒,戒烟能让牙周治疗的成功率提高40%。

常见误区:别被这些说法骗了

很多人对牙周炎有误解,得澄清:比如“牙龈出血不用管”?错!这是早期信号,得赶紧处理;“洗牙会让牙缝变大”?其实是牙石清掉后,原来被堵的牙缝露出来了,不是洗牙的问题;“牙周病治不好”?规范治疗后80%的患者能长期稳定;“只等疼了才去看”?定期检查能发现早期问题,不用等疼;“民间偏方有效”?没有科学依据,反而耽误治疗。

预防建议:早做这些,避免牙周炎

预防牙周炎要做好这几点:定期做口腔检查,一般每6-12个月一次;高危人群(比如抽烟、糖尿病患者)要查得更勤;会用正确的刷牙方法,配合牙线、冲牙器;早期出现牙龈红肿、出血赶紧去看;治疗后严格按维护方案来,减少复发。

总之,牙周炎不是“忍忍就过去”的小病,早预防、早治疗、长期维护是关键。只要做好基础治疗、日常认真护理,再加上定期复查,大多数人的牙周健康能保持稳定,避免掉牙的麻烦。别等牙齿松了才重视,现在开始护牙周还不晚!

大健康

猜你喜欢

    大健康
    大健康

    热点资讯

    大健康

    全站热点

    大健康

    全站热文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