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出血别大意!可能是这3个原因在作怪

健康科普 / 防患于未然2025-11-14 12:17:49 - 阅读时长3分钟 - 1011字
牙龈出血可能提示血小板功能异常、牙周炎症或护理不当等医学问题,通过解析出血机制与临床关联,提供科学护理方案及就医指导,帮助读者建立系统性口腔健康管理认知。
牙龈出血血小板减少牙周病口腔护理凝血功能血液检查牙科检查菌斑控制牙结石清除软毛牙刷
牙龈出血别大意!可能是这3个原因在作怪

刷牙时牙龈渗血,其实是身体在给你发健康预警。约有一半成年人都经历过牙龈异常出血,这种看似“小问题”的症状,可能关联全身疾病或口腔局部病变。下面从常见成因和应对策略两方面,帮大家理清如何处理:

血小板功能异常:全身健康的信号

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关键帮手”,如果数量太少(比如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⁹/L)或功能受损,可能引发牙龈、皮肤、鼻腔等多部位出血。有些免疫性疾病或药物影响,会让血小板“不好好工作”——即使血常规数值正常,也可能出现牙龈渗血。临床中就有患者因牙龈持续出血就诊,最终确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若出现这些情况要及时就医:出血伴随皮肤瘀斑、频繁流鼻血、月经过多等全身症状;出血量较大或超过30分钟仍无法止住。医生可能通过凝血功能检测、血小板活化标记物检查等评估原因。

牙周炎症:口腔里的“慢性刺激”

牙菌斑长期附在牙齿上,会引发牙龈慢性炎症——导致牙龈里的毛细血管增生、管壁变薄,稍微刷牙就能引发出血。研究显示,中度牙周炎患者刷牙出血的概率高达91%!若同时有牙结石,会进一步加重炎症,形成“炎症→出血→更炎症”的恶性循环。更需注意的是,炎症因子可能通过血液影响全身,与心血管疾病存在关联。
护理要点要记牢:

  1. 用改良巴氏刷牙法——牙刷与牙龈呈45度角,轻轻震颤着刷;
  2. 用牙线或牙缝刷清理后牙缝隙;
  3. 每6-12个月做一次专业牙周检查;
  4. 遵医嘱用含氯己定的局部抗菌制剂。

护理不当:“硬伤”导致的出血

很多牙龈出血是“自己作的”——用硬毛牙刷、刷牙太用力或横向“拉锯式”刷牙,都可能损伤牙龈、导致退缩;过度用牙签还会撕裂牙龈乳头。实验发现,用过硬牙刷刷牙时,牙龈受力是标准力度的3倍以上,很容易“刷伤”。
科学护理要这样做:

  • 选刷毛柔韧、符合口腔护理标准的牙刷;
  • 用圆弧形或小幅度震动的动作刷牙,别横着刷;
  • 牙龈敏感时,用含钾离子的脱敏牙膏缓解;
  • 电动牙刷能提升清洁效率,但要选合规产品。

面对牙龈出血,建议先做好“症状记录”——记清楚出血频率、诱发因素(比如刷牙/吃硬东西)及伴随症状。如果出现自发性出血(没碰就出血)、出血难止住,或伴随皮肤瘀斑、流鼻血、月经过多等全身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口腔科查牙周,再按医生建议完善血液系统检查。

其实,预防牙龈出血的核心是“定期检查+正确护理”:日常做好口腔清洁,半年到一年洗一次牙,有问题早干预,才能从根源上减少出血风险。

大健康

猜你喜欢

    大健康
    大健康

    热点资讯

    大健康

    全站热点

    大健康

    全站热文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