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是口腔的“防护墙”,不仅帮我们固定牙齿,还能阻挡细菌侵入身体。可很多人直到牙龈出血、肿疼甚至牙齿松动才重视,其实从日常护理到生活习惯,做好这些就能把牙龈问题“防在前期”。
一、日常刷牙:选对方法比“用力”更重要
牙刷要选软毛的,减少对牙龈的摩擦伤害。用巴氏刷牙法时,牙刷与牙齿成45度角,轻轻贴住牙龈和牙齿之间的缝隙,每个牙面小幅度来回刷10下。吃完东西先含清水漱15秒冲掉残渣,等30分钟再刷牙——给牙釉质点缓冲时间,避免刚吃了酸、甜食物就刷伤牙面。电动牙刷比手动清洁效率高60%,但最好选带压力感应的,用力太大时会提醒,防止戳伤牙龈。
二、牙缝清洁:牙线要“温柔”,漱口水别乱涂
用牙线时,先把线弯成C形贴紧牙面,顺着牙面曲线慢慢滑进牙缝,别硬扯,不然容易划破牙龈。含氯己定的抗菌漱口水能抑制牙菌斑,但连续用超过两周可能让牙齿染色,平时别天天用。日常用生理盐水漱口就行,一天3-4次,它的浓度和口腔黏膜一致,不会刺激,还能保持口腔湿润。
三、营养补对:给牙龈“加 buff”
缺维生素C会导致牙龈出血,而且缺得越多越明显。成年人每天需要100毫克维生素C,吃猕猴桃、彩椒(红/黄椒都行)、鲜枣就能补上。Omega-3脂肪酸能抗炎,每周吃175克深海鱼(比如三文鱼、鳕鱼),能让牙龈炎症指数下降0.8。另外,每天喝够1500毫升水(约3瓶矿泉水),能让唾液分泌增加23%——唾液是口腔的“天然清洁剂”,分泌多了细菌难繁殖。
四、药物使用:别自己试,听医生的
如果牙龈发炎需要局部用药,比如擦温和的消炎药剂,每周别超过3次,避免伤黏膜。有些凝胶能减少牙龈下的细菌,但要用对方法避开牙面,别随便涂。要是需要口服药,一定要遵医嘱,别自己乱搭药,防止引发其他感染。
五、全身习惯:睡够觉、戒烟,比“补药”管用
睡不够会让口腔免疫蛋白IgA减少40%,牙龈更容易发炎,每天要睡7-8小时,尽量规律。练腹式呼吸能让压力激素皮质醇下降15%——压力大时炎症易“冒头”,深呼吸能帮着压下去。戒烟6个月后,牙结石少58%,牙龈从红紫变粉红的概率达73%。每6-12个月做一次牙周检查,必要时做龈下刮治(清除牙龈下的牙结石),能让牙槽骨流失慢0.3毫米/年——牙槽骨是牙齿的“地基”,流失慢了牙齿不易松。
六、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牙龈肿3天没消,可能是牙周脓肿,要拍片子看有没有化脓;牙齿松动超过1毫米(手摇明显晃动),说明牙周组织破坏到牙根1/3了;脸肿+发烧超过38.5℃,说明感染扩散,得立即打消炎针。定期拍牙周X光片,能早发现0.5毫米的骨吸收——骨吸收是悄悄进行的,早查早治才能保住牙齿。
牙龈健康从来不是“某一步”的事,而是刷牙、用牙线的日常,是吃对食物、睡够觉的习惯,更是定期检查的重视。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才能让牙龈“结实”,牙齿陪我们更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