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些朋友会反复出现右下腹隐痛、拉肚子的情况,这时候要警惕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可能。据研究,我国成人功能性肠病的患病率正在上升,其中腹泻型IBS占了很大比例。虽然这种病不直接危及生命,但反复的腹痛、腹胀、排便异常,会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
IBS的三个临床特点
IBS有三个明显的临床特点:第一,症状表现差异大,约65%的患者腹痛位置会变化,还有一半人会出现拉肚子和便秘交替的情况;第二,诱因多种多样,除了饮食因素,约70%的患者发病和心理压力有关;第三,病程是慢性波动的,症状会在缓解期和复发期之间交替,部分患者病程能持续十几年。
IBS的发病机制
最新研究揭示,IBS的发病涉及多种身体变化。2023年《胃肠病学杂志》的研究证实,IBS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比健康人下降约25%,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数量明显减少;同时,肠道黏膜的免疫系统处于低度活化状态,这可能是部分患者大便带黏液的原因。而“脑-肠轴”双向调节异常是核心机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约40%的患者会伴随焦虑状态。
怎么识别IBS症状
识别IBS症状要抓住三个关键维度:一是观察腹痛与排便的相关性,典型表现是排便后腹痛缓解;二是评估排便特征的改变,比如粪便呈稀水样、带有黏液,但不含脓血;三是注意伴随症状,常见的有腹胀、早饱、肛门坠胀感。诊断时要求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且每周发作频率至少2天。
IBS的阶梯式管理
针对IBS的管理需采取阶梯式策略:基础阶段建议建立“症状日记”,记录每日排便次数、粪便性状及诱发因素;饮食调整推荐低FODMAP饮食方案,限制豆类、洋葱等易产气食物的摄入,同时保证每日200克熟透的水果;压力管理可采用腹式呼吸训练,临床研究显示这种方法能使症状缓解率提升约35%;还要保持规律作息,固定进餐时间并保证7小时睡眠。当出现体重下降、便血等报警症状时,需及时就医。
IBS的治疗原则
现代医学治疗IBS遵循分层原则:基础治疗侧重调节肠道微生态,可选用经临床验证的益生菌制剂;对症处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解痉药物缓解急性腹痛;对于常规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病例,可考虑采用神经调节疗法。需特别注意,任何药物治疗都应在消化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
日常防护的“三个一”
日常防护建议实施“三个一”工程:晨起空腹饮用200毫升温开水以激活肠道蠕动,每日摄入含益生元的食物(如香蕉、燕麦),餐后进行15分钟适度运动促进胃肠协调。需要强调的是,IBS症状与器质性肠道疾病存在部分重叠,2022年临床指南特别指出,40岁以上初发患者必须进行肠镜检查,以排除炎症性肠病或肿瘤可能。建议症状持续超过2周者及时到消化内科完善检查,避免自行用药延误诊治。
总的来说,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虽不致命但影响生活质量。只要早识别症状、规范管理、遵循医嘱,就能有效控制病情。大家如果有反复的腹痛、腹泻等不适,别忽视,及时检查调整,才能更好地应对这种“难缠”的肠胃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