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词Ischaemic vascular disorders of intestine、其他特指的肠缺血性血管疾患、腹部血管缺血,其他方面未特指
缩写OTIIVD、肠缺血性疾病
别名肠系膜动脉硬化症、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急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
其他特指的肠缺血性血管疾患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金标准(确诊依据):
血管影像学阳性发现:
CTA/MRA显示肠系膜动脉主干或分支≥70%狭窄或完全闭塞(敏感性90%-95%)。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直接证实血管阻塞或侧支循环异常(金标准)。
病理学证据:
手术标本组织学检查显示肠壁缺血性坏死伴血管内血栓形成。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典型三联征:
餐后腹痛(进食后15-60分钟发作,持续1-2小时)。
体重减轻(6个月内下降>10%体重)。
"恐食症"(因疼痛主动减少进食)。
影像学支持:
CTA/MRA至少显示一支肠系膜血管严重狭窄(>70%)或闭塞。
支持条件(强化诊断依据):
实验室阈值:
乳酸>2 mmol/L(提示组织低灌注)。
D-二聚体>500 μg/L(排除急性缺血价值有限,但显著升高支持诊断)。
次要临床表现:
反复呕吐或腹泻(尤其伴血便)。
腹部压痛与肠鸣音消失(排除机械性肠梗阻后)。
高危因素:
年龄>50岁合并心血管疾病史。
近期重大手术/创伤或高凝状态(如抗磷脂综合征)。
诊断阈值:
满足"金标准"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若无金标准,需同时满足:
必须条件三联征 + 影像学血管狭窄证据。
或 必须条件三联征 + 两项支持条件(如乳酸升高+高危因素)。
二、辅助检查项目树与判断逻辑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实验室筛查]
A --> C[影像学检查]
A --> D[有创检查]
B --> B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
B --> B2[D-二聚体]
B --> B3[乳酸]
B --> B4[肝肾功能]
C --> C1[CTA/MRA:首选]
C --> C2[腹部CT平扫+增强]
C --> C3[超声多普勒]
D --> D1[DSA 血管造影]
D --> D2[诊断性腹腔镜]
判断逻辑详解:
实验室筛查:
血常规:白细胞>15×10⁹/L提示肠坏死可能(特异性60%)。
D-二聚体:>1000 μg/L需警惕急性血栓,但阴性不能排除慢性缺血。
乳酸:>4 mmol/L预示肠坏死风险,需紧急干预。
影像学检查:
CTA/MRA(首选):
直接征象:血管狭窄/闭塞、侧支循环建立。
间接征象:肠壁增厚、靶征(黏膜下水肿)、肠系膜水肿。
判断逻辑:肠系膜上动脉狭窄>70% + 典型症状 = 诊断成立。
腹部CT:
肠壁积气或门静脉积气提示肠坏死(特异性>95%)。
超声多普勒:
收缩期峰值流速>275 cm/s提示显著狭窄(需结合症状)。
有创检查:
DSA:
"金标准":直接显示血管病变,可同期行血管成形术。
判断逻辑:血管阻塞 + 侧支血流减少 = 确诊缺血。
腹腔镜:
肠壁色泽暗紫、蠕动消失提示缺血,需立即转开腹手术。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乳酸(静脉血):
异常值:>2 mmol/L
意义:
2-4 mmol/L:组织低灌注,需紧急影像学评估。
4 mmol/L:高度提示肠坏死,需急诊手术。
D-二聚体:
异常值:>500 μg/L
意义:
急性升高(>1000 μg/L):支持急性血栓形成。
慢性持续升高:需排查恶性肿瘤或遗传性高凝状态。
白细胞计数:
异常值:>15×10⁹/L
意义:
伴中性粒细胞>80%:提示细菌移位或肠坏死。
动态监测:持续升高预示病情恶化。
血清降钙素原(PCT):
异常值:>0.5 ng/mL
意义:
2 ng/mL:提示继发细菌感染,需抗生素覆盖。
四、诊断流程总结
高度疑似病例(典型三联征 + 高危因素):
立即行CTA检查,同步检测乳酸/D-二聚体。
CTA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
48小时内复查CTA或升级至DSA检查。
乳酸>4 mmol/L:
跳过影像学,直接剖腹探查。
慢性缺血患者:
重点监测餐后腹痛频率+体重变化,每3月复查CTA。
核心原则:
时间窗决定预后:
24小时内确诊 → 死亡率<30%
延误>48小时 → 死亡率>80%
参考文献:
ACR Appropriateness Criteria® for Mesenteric Ischemia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