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硬化症Otosclerosis
更新时间:2025-10-09 15:50:52
关键词
索引词Otosclerosis、耳硬化症、非闭塞性耳硬化症累及前庭窗、非闭塞性耳硬化症、闭塞性耳硬化症累及前庭窗、闭塞性耳硬化症、耳蜗性耳硬化症、耳硬化症累及圆窗、耳硬化症累及耳被膜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详细请查阅ICD11官网
耳硬化症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耳硬化症(Otosclerosis)是一种局限于颞骨迷路囊的局灶性骨重塑异常疾病,主要累及耳囊和镫骨。其特征为镫骨底板固定或活动受限,导致传导性听力损失。部分病例可能伴随内耳受累(如耳蜗病变),引发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形成混合性聋。耳硬化症具有遗传倾向,多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但外显率不完全且临床表现存在个体差异。
病因学特征
- 遗传因素:
- 约50%的耳硬化症患者有家族史。遗传模式以常染色体显性为主,但具体致病基因尚未完全明确。遗传因素不仅影响疾病易感性,还可能调控病程进展速度和严重程度。
-
内分泌影响:
- 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约2:1),妊娠或雌激素水平波动可能加速病情发展。甲状腺功能异常与疾病发生可能存在关联,但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
免疫机制假说:
- 部分研究提示局部自身免疫反应可能参与疾病进程,异常免疫应答或通过炎症因子介导骨吸收与异常骨沉积,但尚未形成明确共识。
-
病毒感染假说:
- 麻疹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诱发异常骨代谢,间接促进耳硬化灶形成,但目前缺乏直接证据支持。
-
其他因素:
- 环境因素(如长期噪声暴露)可能作为协同因素加重病情。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白种人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人种,提示种族差异在发病风险中的作用。
病理机制
参考文献:基于现有医学文献及权威网站提供的信息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