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科学探索医药资讯

其他特指的角膜瘢痕或混浊Other specified Corneal scars or opacities

更新时间:2025-06-18 16:18:41
编码9A77.Y

关键词

索引词Corneal scars or opacities、其他特指的角膜瘢痕或混浊、角膜浸润或混浊、手术性角膜混浊、银质角膜沉积物、代谢紊乱引起的角膜沉积物、角膜瘢痕、角膜混浊、创伤后混浊
缩写OTCSC、Other-Specified-Corneal-Scars-or-Opaqueness
别名手术后角膜瘢痕、代谢性角膜沉积物、银质角膜沉积、创伤后角膜混浊、免疫介导性角膜瘢痕、感染后角膜瘢痕

其他特指的角膜瘢痕或混浊(9A77.Y)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形态学证据
      •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发现角膜局部或弥漫性混浊(云翳、斑翳或白斑),并排除典型类型(如感染性角膜炎后粘连性白斑)。
      • 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显示基质层胶原排列紊乱或异常细胞浸润(如肌成纤维细胞活化)。
  2. 支持条件(临床与病因学依据)

    • 明确病因关联
      • 近期内眼手术史(如白内障术后、角膜移植术后3个月内)。
      • 代谢性疾病证据(如威尔森氏症患者K-F环、糖尿病性角膜病变)。
      • 长期使用含金属药物(如硝酸银滴眼液)或化学物质暴露史。
    • 典型症状组合
      • 视力下降(矫正视力≤0.5)+ 角膜混浊区域与视力损害程度呈正相关。
      • 畏光伴泪膜不稳定(BUT≤5秒)。
  3.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形态学直接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明确的致病因素(如LASIK术后、化学烧伤史)。
      • 角膜地形图显示≥3D不规则散光且与混浊区域吻合。

二、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树

    角膜评估体系
    ├─ 形态学检查
    │ ├─ 裂隙灯显微镜(基础筛查)
    │ └─ 角膜共聚焦显微镜(微结构分析)
    ├─ 功能学检查
    │ ├─ 角膜地形图(曲率分析)
    │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厚度测量)
    └─ 病因学检查
    ├─ 前节OCTA(新生血管评估)
    └─ 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深部结构观察)

  2. 判断逻辑

    • 裂隙灯显微镜
      • 云翳:灰白色薄雾状,需与角膜水肿鉴别(后者荧光素染色阳性)。
      • 斑翳:边界清晰的瓷白色病灶,需测量累及瞳孔区的百分比。
    • 角膜地形图
      • 局部曲率>47D或<40D提示显著光学畸变,需结合视力评估手术指征。
    • 前节OCTA
      • 新生血管密度>15%提示慢性缺氧状态,需抗VEGF治疗。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角膜共聚焦显微镜

    • 发现树突状细胞浸润:提示活动性免疫反应(如移植排斥)。
    • 基质层反射率增加:胶原排列紊乱特征,瘢痕稳定性评估指标。
  2. 泪液功能检测

    • 泪膜破裂时间(BUT)<5秒:提示继发性干眼,需人工泪液治疗。
    • 泪液渗透压>316 mOsm/L:角膜上皮修复障碍预警指标。
  3. 血清学检查

    • 铜蓝蛋白<15 mg/dL:支持威尔森氏症诊断,需排查K-F环。
    • HbA1c>7%:提示糖尿病相关性角膜病变风险。
  4. 组织病理学(角膜活检)

    • Ⅲ型胶原/Ⅰ型胶原比例>0.3:瘢痕活跃进展标志,需抗纤维化治疗。

四、总结

参考文献
《中华眼科杂志》角膜病诊疗共识(2024版);
国际眼表疾病学会(IOSSG)角膜混浊分类指南(2023)。

条目接触镜相关性角膜浸润9A77.0
条目粘连性白斑9A77.1
条目角膜色素沉着或沉着物9A78.1
条目其他特指的角膜瘢痕或混浊9A77.Y
条目未特指的角膜瘢痕或混浊9A77.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