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小肠恶性肿瘤Unspecified Malignant neoplasms of small intestine 更新时间:2025-06-19 04:42:47 关键词 索引词 Malignant neoplasms of small intestine、未特指的小肠恶性肿瘤、小肠恶性肿瘤、Meckel憩室原发性恶性肿瘤、小肠癌、梅克尔憩室原发性恶性肿瘤、转移性小肠恶性肿瘤[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扩散至他处]
展开 缩写 Small-Intestine-Cancer
展开 未特指的小肠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金标准(确诊依据)
组织病理学检查 :通过内镜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的组织学分析,确认恶性肿瘤细胞的存在及原发部位位于小肠(十二指肠、空肠或回肠)。
免疫组化分型 :至少需排除淋巴造血系统肿瘤(CD45阴性)、神经内分泌肿瘤(Syn/CgA阴性)及胃肠道间质瘤(CD117/DOG1阴性)。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依据)
影像学证实小肠占位 :CT/MRI显示肠壁不规则增厚(>1 cm)、肠腔狭窄或梗阻性病变。
内镜直视证据 :胃十二指肠镜(十二指肠病变)或小肠镜(空回肠病变)观察到溃疡型、息肉型或浸润型肿物。
排除其他原发灶 :全身PET-CT或增强CT排除结直肠、胃、胰腺等器官的转移性肿瘤。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阈值 :
至少满足2项核心症状:① 持续性腹痛(≥4周) ② 不明原因贫血(Hb<100 g/L) ③ 体重下降(>10%/6个月) ④ 肠梗阻体征(呕吐/腹胀)。
实验室指标阈值 :
CEA >10 ng/mL 或 CA19-9 >37 U/mL(需排除胆胰疾病)。
便隐血持续阳性(≥3次检测)。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层次结构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影像学检查]
A --> C[内镜检查]
A --> D[实验室筛查]
B --> B1(腹部增强CT)
B --> B2(MRI小肠造影)
B --> B3(PET-CT)
C --> C1(胃十二指肠镜)
C --> C2(胶囊内镜)
C --> C3(双气囊小肠镜)
D --> D1(肿瘤标志物)
D --> D2(血常规+便隐血)
D --> D3(生化全项)
判断逻辑详解
影像学检查
腹部增强CT :
判断逻辑 :肠壁增厚伴强化异常、淋巴结肿大(短径>1 cm)或肝转移灶支持恶性肿瘤;需与克罗恩病肠壁增厚(对称性)鉴别。
MRI小肠造影 :
判断逻辑 :高分辨率显示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DWI序列高信号提示细胞密度增高。
PET-CT :
判断逻辑 :SUVmax>5提示高代谢恶性肿瘤,用于发现隐匿转移灶(如骨转移)。
内镜检查
胃十二指肠镜 :
判断逻辑 :十二指肠降段溃疡或息肉样病变需立即活检,壶腹部肿瘤常伴黄疸。
胶囊内镜 :
判断逻辑 :全小肠筛查发现出血灶或隆起病变,但无法活检(阳性率≈80%)。
双气囊小肠镜 :
判断逻辑 :精准定位并取活检,对空回肠病变确诊率>90%;出血风险需评估。
实验室筛查
肿瘤标志物联检 :CEA+CA19-9联检敏感性达65%,但特异性低(需结合影像)。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正常参考值
异常意义
处理建议
血红蛋白
♂130-175 g/L ♀120-150 g/L
<100 g/L:提示慢性失血性贫血(肿瘤侵蚀血管)
紧急内镜探查出血灶 + 输血支持
CEA
0-5 ng/mL
>10 ng/mL:高度怀疑腺癌(敏感性40%)
联合影像学排查原发灶/转移灶
CA19-9
0-37 U/mL
>100 U/mL:提示晚期或黏液腺癌(特异性80%)
评估手术可行性或全身治疗必要性
便隐血
阴性
持续阳性:提示肿瘤表面溃疡/坏死(需排除其他出血病因)
重复检测 + 胶囊内镜筛查
白蛋白
35-55 g/L
<30 g/L:预示恶病质或蛋白丢失性肠病(肿瘤阻塞淋巴管)
营养支持 + 梗阻解除治疗
乳酸脱氢酶(LDH)
120-250 U/L
>500 U/L:提示肿瘤高负荷或淋巴瘤转化
追加骨髓活检/全身PET评估
四、诊断路径总结
核心路径 :
疑似病例 → 增强CT/MRI初筛 → 内镜活检 → 病理确诊。
难点应对 :
影像学阴性但症状持续:改用胶囊内镜或推进式肠镜。
活检未确诊:手术探查 + 术中冰冻病理。
预警征象 :
克罗恩病史+新发肠狭窄 → 立即内镜活检排除癌变。
不明原因肠梗阻+CEA升高 → 优先排查小肠恶性肿瘤。
参考文献 :
NCCN《小肠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25版)
ESMO《罕见消化道肿瘤诊疗共识》
《Gastroenterology》2024;166(3):489-502
ICD-11编码标准(2B80.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