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激发试验]
A --> C[实验室检查]
A --> D[影像学评估]
B --> B1[热接触试验:38-50℃热板]
B --> B2[振动试验:30-50Hz振动仪]
B --> B3[光试验:UVA 320-400nm]
C --> C1[血清类胰蛋白酶]
C --> C2[抗FcεRIα抗体]
C --> C3[补体C4/C1-INH]
D --> D1[高频超声:真皮层厚度>2mm]
D --> D2[多普勒:血流信号增强]
判断逻辑:
激发试验:
阳性标准:刺激后5-30分钟出现≥3个直径1cm风团或肿胀面积≥9cm²。
热试验假阳性率<5%,振动试验特异性>90%。
实验室项目关系:
类胰蛋白酶升高需排除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需骨髓活检)。
补体C4降低提示遗传性血管性水肿(需基因检测)。
影像学解读:
超声显示真皮层增厚(>2mm)伴低回声区提示水肿。
多普勒血流增强(PSV>15cm/s)提示炎症反应。
三、实验室参考值及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参考值范围
异常意义
血清类胰蛋白酶
<11.4 ng/mL
>11.4 ng/mL提示肥大细胞活化,>20 ng/mL需排查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
抗FcεRIα抗体
阴性
阳性提示自身免疫机制参与(特异性90%,敏感性40%)
补体C4
15-45 mg/dL
<15 mg/dL提示补体消耗(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特征)
C1抑制剂活性
70-130%
<40%确诊遗传性血管性水肿
D-二聚体
<0.5 μg/mL
>0.5 μg/mL提示血栓形成风险(见于严重血管性水肿伴凝血激活)
CRP
<5 mg/L
>20 mg/L提示合并全身炎症反应
异常结果处理建议:
类胰蛋白酶持续升高→转诊血液科排除肥大细胞增生症
C4降低+C1-INH缺乏→基因检测(SERPING1突变)
抗FcεRIα抗体阳性→考虑奥马珠单抗治疗
四、诊断流程总结
核心路径:典型物理刺激诱发症状 + 激发试验阳性 = 确诊
鉴别重点: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补体C4持续降低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
治疗监测指标:
类胰蛋白酶(治疗有效时下降>50%)
超声真皮层厚度(恢复正常值1.0-1.5mm)
参考文献:
《EAACI/GA²LEN荨麻疹指南(2023修订版)》、《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肥大细胞疾病诊断标准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