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评估] --> B[病史采集]
A --> C[体格检查]
B --> D[创伤/炎症史]
C --> E[瘢痕位置/形态/质地]
A --> F[影像学检查]
F --> G[超声]
F --> H[MRI]
A --> I[确诊检查]
I --> J[组织活检]
I --> K[免疫组化]
判断逻辑:
超声检查:
均匀回声+边界清晰 → 支持瘢痕疙瘩
不均回声+模糊边界 → 需排除肿瘤
MRI检查:
T1/T2低信号 → 反映胶原致密化
信号不均+浸润生长 → 提示恶性转化风险
组织活检:
胶原排列紊乱+血管减少 → 确诊核心依据
成纤维细胞超活化 → 提示进展性
免疫组化:
TGF-β高表达+α-SMA阴性 → 区别于肥厚性瘢痕
HLA基因型检测 → 评估遗传易感性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组织病理学:
胶原过度沉积:提示成纤维细胞功能失控,需抗纤维化治疗(如硅酮制剂)。
血管数量减少:解释瘢痕苍白化倾向,影响药物渗透效率。
免疫组化:
TGF-β升高:需靶向治疗(如TGF-β抑制剂)。
α-SMA阴性:区别于创口愈合期(后者阳性),排除急性损伤。
影像学:
超声显示硬结>5mm:提示需手术干预。
MRI显示深层浸润:警示关节功能受损风险。
血清学(可选):
IgE升高:伴瘙痒时提示抗组胺治疗价值。
CRP/ESR升高:活动期炎症标志,需抗炎管理。
四、总结
确诊核心:依赖病理活检的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紊乱特征。
鉴别重点:α-SMA阴性/TGF-β高表达区别于肥厚性瘢痕。
治疗导向:
超声/MRI评估手术可行性
免疫组化指导靶向药物选择
参考文献:
WHO《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 EE60.Y条目
《安德鲁斯皮肤病学》第13版(Andrews' Diseases of the Skin)
美国皮肤病学会(AAD)《瘢痕管理临床指南》
J Am Acad Dermatol. 2023;88(1):S0190-9622(22)03201-5(瘢痕疙瘩病理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