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2025年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加拿大WAT Med公司发布的ObeEnd减肥手环引发了广泛关注。在“减重年”的政策背景下,这款全球首款完成中国临床试验的非侵入式减重设备,通过神经调控技术抑制食欲,为肥胖人群带来了新的干预路径。
神经调控技术与中医穴位碰撞出了什么火花?
ObeEnd手环的核心机制独具特色,它向手腕内侧PC6穴位(内关穴)发送精准电脉冲。一方面,阻断胃酸分泌的神经信号;另一方面,激活下丘脑的饱腹中枢。这一设计巧妙融合了现代神经科学与中医穴位理论。在传统医学里,PC6穴位就与消化功能相关,而现代研究也证实其神经传导路径和食欲调控紧密相连。而且,电脉冲的频率和强度经过算法优化,能个性化适配用户神经反应特征,避免了药物副作用和手术风险。其非侵入性特点,让中老年人等无法承受剧烈运动或药物治疗的人群也能使用。
临床试验:有效性与安全性并存?
WAT Med与嘉兴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作开展的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给出了答案。试验组(BMI≥28)在四周内平均BMI下降0.6(p<0.05),体重减少1.33公斤,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另外,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研究发现,佩戴者无意识进食量减少11.62%,胃蛋白酶 - 1水平下降,这进一步验证了该技术对胃部活动的调控作用。虽然效果相对温和,但统计学显著性表明其具备临床应用价值。并且,试验中未报告严重不良反应,仅少数人有轻微皮肤刺激,安全性较高。
谁适合用手环?如何与健康管理协同作战?
ObeEnd手环外观和普通运动手环相似,佩戴时只有轻微电流感,日常使用很便捷。它的目标人群包括肥胖症患者、代谢综合征患者以及想通过非侵入方式控制体重的中老年人。不过,专家强调,该设备只是辅助工具,要和饮食控制、运动计划结合才能实现长期效果。比如,用户要配合低热量饮食或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才能显著改善代谢指标。而且,技术的个体化参数设定(如刺激强度、时长)需要专业指导,不然可能效果不佳或产生不适。 ObeEnd减肥手环的临床验证,标志着神经调控技术在减重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为肥胖管理提供了安全、便捷的新选择。它的成功得益于产学研合作模式,和嘉兴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的合作加速了技术本土化。但公众要理性看待其作用边界,它无法替代健康生活方式,适用人群也需专业评估。未来,随着技术迭代和政策支持,此类智能穿戴设备或许会成为我国应对肥胖公共健康挑战的关键工具之一。不过,当前研究虽初步验证了有效性,长期疗效和大规模人群适用性还需进一步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