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多方协同起来,让热射病真正可防可控!

作者:张熙
2025-07-06 09:55:01阅读时长3分钟1189字
多方协同起来,让热射病真正可防可控!
急诊科热射病中暑高温高湿体温升高多器官功能衰竭户外劳动者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儿童现场急救降温措施早期识别医疗干预防护体系社区预警

内容摘要

热射病是高温高湿环境下中暑最严重阶段,体温超过40℃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高危人群包括户外劳动者、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和儿童。及时识别症状并进行现场急救至关重要。

近期,我国多地遭遇持续高温高湿天气,热射病发病率显著上升,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一名35岁的外卖骑手在送餐途中突然倒地抽搐,体温骤升至41℃,被确诊为热射病后紧急转入ICU抢救。权威媒体报道显示,热射病死亡率超50%,50岁以上患者死亡率可达70%-80%,国家卫健委也紧急发布了热射病防治指南。

热射病:严重中暑背后的致命危机

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阶段,由于高温高湿环境,人体产热和散热失衡,核心体温超过40℃,会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其病理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先是先兆中暑,会出现头痛、恶心等症状;接着是轻度中暑,体温会升高到38℃以上,皮肤有灼热感;最后发展为热射病,会出现意识模糊、抽搐等症状,还可能伴随凝血障碍、肾衰竭等。医学研究表明,体温每升高1℃,死亡风险增加13%,若持续4小时以上未降温,会造成不可逆神经损伤。2025年夏季,延迟就医超过3小时的热射病患者死亡率达85%。

哪些人易“中招”?环境诱因大揭秘

高危人群分类

热射病的高危人群有很多。户外劳动者如建筑工人、外卖员,他们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就拿外卖骑手来说,日均在高温环境下工作6 - 8小时,为了多赚钱还常常忽视防暑措施。还有慢性病患者,像高血压、糖尿病患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儿童和孕妇身体较为脆弱,这些人群都容易受到热射病的威胁。

环境诱因叠加效应

气象数据显示,2025年夏季多地湿度达80%以上,这阻碍了汗液蒸发,使得体感温度比实际气温高5 - 10℃。城市热岛效应也加剧了这种情况,水泥路面反射热辐射增加,进一步提高了中暑风险。

社会支持短板

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没有为员工配备防暑物资,社区对独居老人的体温监测机制也存在缺失,这让高危群体面临更大的风险。

抓住黄金抢救期,现场急救这样做

症状识别关键点

识别热射病很重要,它有一些关键症状。比如突发意识障碍,像昏迷、言语混乱;皮肤干燥无汗,这是因为汗腺衰竭;体温持续≥40℃。要和普通中暑严格区分,普通中暑体温<40℃,且没有意识改变。

现场急救四步法

一旦发现有人疑似热射病,要立即进行现场急救。首先,将患者转移至阴凉处,去除衣物加速散热;然后进行物理降温,用冰袋敷颈部、腹股沟,或用冷水浸湿衣物;如果具备医疗条件,要建立静脉通路;最后持续监测核心体温,直到降到39℃以下。

医疗干预时效性

研究表明,从发病到ICU液体复苏治疗每延迟1小时,肾功能恢复率下降18%。所以急救人员应优先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快速降温,而不是传统的口服补液。

长期预防:个人、行业、社区协同作战

个人防护体系

高危职业者要遵循“三避原则”,即避高温时段、避高强度作业、避脱水状态。每日补液量建议≥3L,可以多喝含电解质的饮料,并且每2小时监测一次腋温。

行业监管强化

劳动部门应强制推行“高温停工令”,要求企业配备移动降温设备,如便携式空调座椅,并将其纳入安全生产考核指标。

社区预警网络建设

可以借鉴长三角的经验,建立“气象 - 医疗 - 社区”联动机制,通过智能手环实时监测重点人群体温,一旦出现异常,10分钟内触发急救响应。 热射病防控需多方协同,公众要掌握“40℃生死线”知识,企业担起职业健康责任,政府完善应急预案,让热射病可防可控。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

相关新闻

预防副感染性脑病:接种疫苗、注意卫生、及时就医!
爱喝奶茶的注意啦!快改习惯保障健康!
幼儿园血铅超标危害多大?如何防范你知道吗?
别再踩坑!消费者鉴别与监管建议远离水果骗局!
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如何防骨质流失?建议来了!
别再信民间偏方啦!快靠科学医疗守护健康!
持续耳部炎症不愈?建议排查罕见的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英28人、国内90人肉毒素中毒,这美容针还敢打吗?
预防宠物传播体癣,做好这些防护措施很重要!
紧急避孕药藏着哪些风险?一文为你揭秘!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