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一位90后女博主公开记录父亲胰腺癌晚期治疗期间的临终对话,引发全网超2亿次阅读。其父确诊为胰腺癌晚期,医生预估生存期仅3 - 6个月,但父亲以理性态度与女儿深度对话,引导她正视生死。多家媒体报道此事,医学专家也强调了胰腺癌早筛的必要性。
胰腺癌为何致命?早筛为何重要?
胰腺癌堪称“癌中之王”,死亡率极高。70%的患者确诊时已转移至晚期,失去手术根治机会。这是因为胰腺癌早期症状隐匿,像非特异性腹痛、体重骤降等,很难引起重视。而且肿瘤位置深、血供丰富,化疗敏感性低,患者中位生存期仅6 - 12个月。常规体检中的腹部B超易受肠道气体干扰,常漏诊小于2cm的肿瘤,而MRI、内镜超声等精准检查费用较高,未纳入常规项目。案例中父亲虽无明确家族史,但长期吸烟(每日20支,烟龄25年)与糖尿病史(确诊前2年)是重要诱因。数据显示,吸烟者患胰腺癌风险增加2 - 3倍,糖尿病患者风险提升约2倍。
对于年龄>50岁、一级亲属有胰腺癌史、长期吸烟/饮酒、慢性胰腺炎或新发糖尿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腹部增强CT或MRI,结合CA19 - 9肿瘤标志物检测(敏感性60% - 70%)。高危人群还可考虑基因检测,如BRCA1/2突变者患癌风险增加5 - 10倍。
终末期怎样沟通?常见误区有哪些?
案例中父亲的沟通方式值得借鉴。他用“旅行比喻”将死亡具象化为可接受的“暂时离开”,从心理学角度看,隐喻能帮助大脑将抽象概念转化为情感可承受的具象场景。他避免说“别难过”等否定性语言,用“我会以另一种方式陪伴你”赋予死亡积极意义,符合哀伤辅导中的“意义重构”理论。而且他主动询问女儿对死亡的看法,分享自身恐惧与接受过程,建立了平等的情感表达空间。
然而,现实中很多家庭存在沟通误区。约30%的中国家庭因“保护患者”隐瞒病情,导致患者产生猜疑或误解,加重焦虑。家属过度强调“坚强”,阻碍悲伤表达,可能引发长期抑郁或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生命教育咋实践?有啥实用建议?
在家庭沟通方面,可用“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希望我以什么方式陪伴你?”等开放式问题开启话题,也可引入相关纪录片或绘本等作为沟通媒介。在哀伤管理上,接受期要允许哭泣、愤怒等情绪释放,避免“必须坚强”的压力;纪念重构阶段可通过建立家庭纪念角、撰写回忆录等方式将逝者转化为精神存在。在医疗决策沟通时,可使用“生存质量评估表”(EORTC QLQ - C30)量化治疗副作用与生活质量平衡点,辅助终末期治疗选择。
社会支持也很重要。可联系临终关怀社工机构,提供哀伤辅导,或参与相关支持工作坊。还可加入“癌症家属支持小组”,通过同伴经验分享降低孤独感。
该事件提醒大家重视胰腺癌早筛和生命教育,科学沟通能缓解心理压力,让死亡不再是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