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90后女博主记录临终对话,胰腺癌早筛和生命教育引关注!

作者:蓝季动
2025-10-21 09:45:01阅读时长3分钟1015字
90后女博主记录临终对话,胰腺癌早筛和生命教育引关注!
肿瘤科胰腺癌早筛生命教育高危人群腹部增强CTMRI终末期沟通哀伤辅导心理压力家庭沟通疾病预防生存质量评估临终关怀社会支持癌症家属支持小组

内容摘要

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早期症状隐匿,确诊时多已晚期。专家强调胰腺癌早筛的重要性,建议高危人群每年进行腹部增强CT或MRI检查。案例中的父亲通过理性对话引导女儿正视生死,提醒大家重视生命教育。

近期,上海一位90后女博主公开记录父亲胰腺癌晚期治疗期间的临终对话,引发全网超2亿次阅读。其父确诊为胰腺癌晚期,医生预估生存期仅3 - 6个月,但父亲以理性态度与女儿深度对话,引导她正视生死。多家媒体报道此事,医学专家也强调了胰腺癌早筛的必要性。

胰腺癌为何致命?早筛为何重要?

胰腺癌堪称“癌中之王”,死亡率极高。70%的患者确诊时已转移至晚期,失去手术根治机会。这是因为胰腺癌早期症状隐匿,像非特异性腹痛、体重骤降等,很难引起重视。而且肿瘤位置深、血供丰富,化疗敏感性低,患者中位生存期仅6 - 12个月。常规体检中的腹部B超易受肠道气体干扰,常漏诊小于2cm的肿瘤,而MRI、内镜超声等精准检查费用较高,未纳入常规项目。案例中父亲虽无明确家族史,但长期吸烟(每日20支,烟龄25年)与糖尿病史(确诊前2年)是重要诱因。数据显示,吸烟者患胰腺癌风险增加2 - 3倍,糖尿病患者风险提升约2倍。

对于年龄>50岁、一级亲属有胰腺癌史、长期吸烟/饮酒、慢性胰腺炎或新发糖尿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腹部增强CT或MRI,结合CA19 - 9肿瘤标志物检测(敏感性60% - 70%)。高危人群还可考虑基因检测,如BRCA1/2突变者患癌风险增加5 - 10倍。

终末期怎样沟通?常见误区有哪些?

案例中父亲的沟通方式值得借鉴。他用“旅行比喻”将死亡具象化为可接受的“暂时离开”,从心理学角度看,隐喻能帮助大脑将抽象概念转化为情感可承受的具象场景。他避免说“别难过”等否定性语言,用“我会以另一种方式陪伴你”赋予死亡积极意义,符合哀伤辅导中的“意义重构”理论。而且他主动询问女儿对死亡的看法,分享自身恐惧与接受过程,建立了平等的情感表达空间。

然而,现实中很多家庭存在沟通误区。约30%的中国家庭因“保护患者”隐瞒病情,导致患者产生猜疑或误解,加重焦虑。家属过度强调“坚强”,阻碍悲伤表达,可能引发长期抑郁或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生命教育咋实践?有啥实用建议?

在家庭沟通方面,可用“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希望我以什么方式陪伴你?”等开放式问题开启话题,也可引入相关纪录片或绘本等作为沟通媒介。在哀伤管理上,接受期要允许哭泣、愤怒等情绪释放,避免“必须坚强”的压力;纪念重构阶段可通过建立家庭纪念角、撰写回忆录等方式将逝者转化为精神存在。在医疗决策沟通时,可使用“生存质量评估表”(EORTC QLQ - C30)量化治疗副作用与生活质量平衡点,辅助终末期治疗选择。

社会支持也很重要。可联系临终关怀社工机构,提供哀伤辅导,或参与相关支持工作坊。还可加入“癌症家属支持小组”,通过同伴经验分享降低孤独感。

该事件提醒大家重视胰腺癌早筛和生命教育,科学沟通能缓解心理压力,让死亡不再是禁忌。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

相关新闻

布洛芬配咖啡双重伤害咋回事?看完你就懂了!
80岁李爷爷被误诊,慢性硬膜下血肿为何如此难辨?
守护老人防骗与健康,个人家庭社会多方行动!
47岁刘涛自曝的中年女性健康问题,你有吗?
广东福建保温杯爆炸,到底咋回事?
26岁女子卵巢早衰如45岁,熬夜外卖咋把卵巢害成这样?
28岁小伙十年狂喝碳酸饮料,究竟喝出了啥大问题?
刺五加、痰热清夺命,中药注射液安全问题究竟咋解决?
丈夫瞒艾滋病10年夫妻生活无防护
想预防心脏性猝死?做好这三级预防很重要!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