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全民健身日,新华网《秒懂健康》栏目发布了高血压患者夏季运动指南,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李康对高血压患者夏季运动进行了权威解读。这一指南就像一把钥匙,为高血压患者夏季科学运动打开了大门。下面,我们就一起深入了解,解决高血压患者夏季运动中的关键问题,纠正常见误区。
夏季高血压运动,藏着哪些风险与误区?
- 夏季运动的特殊风险:夏季高温,人体血管会扩张,排汗也增多,这可能会掩盖血压的波动情况,有些患者就误以为血压已经“自愈”了。李康医生指出,在没有规律服药的情况下,清晨血压会出现晨峰现象,收缩压会升高20 - 40mmHg,要是这个时候去运动,两者叠加起来,心脑血管的潜在风险就大大增加了。
- 典型误区举例:
- “无症状 = 血压正常”:临床上有这样的案例,有些患者收缩压都超过170mmHg了,却一点头晕的症状都没有;而有些血压本来处于正常低值,比如90/60mmHg的人,血压到了130 - 140mmHg就会感觉不舒服。所以,不能单纯以有没有症状来判断血压是否正常。
- “高温降压可停药”:长效降压药物的代谢周期一般在10 - 14天,即使夏季高温血压有所下降,也不能自行停药。只能在医生的指导下短期调整剂量,而且每天都要监测血压。
高血压患者运动,是怎么影响血压的?
- 运动对血压的双向影响:长期坚持规律运动,比如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收缩压可以下降3 - 10mmHg。不过,单次运动的时候,血压会短暂升高,所以运动时要把收缩压控制在≤180mmHg的临界值。运动能促进一氧化氮释放,降低外周阻力,还能增强肌肉的泵血功能,从而改善血管弹性。
- 血压监测与药物管理:运动时间建议选择下午16:00之前或餐后1 - 2小时,但要避开清晨血压的晨峰时段(6:00 - 10:00)和下午血压的次高峰(16:00 - 18:00)。而且,一定要在服药后1小时再去运动,避免药物和运动叠加导致血压骤降。
高血压患者夏季运动,怎么设计方案?
- 安全前提:运动前血压要稳定在140/90mmHg以下(通过药物控制),或者血压是120/70mmHg且规律服药,这样才能开始运动。
-
运动类型与参数:
-
有氧运动:
- 散步:每天散步30 - 60分钟,步速以微微出汗为宜,要选择平坦的路面,并且在运动前后都要监测血压。
- 游泳:每周游3次,水温保持在28 - 32℃,每次游泳时间不要超过45分钟。不过,中耳炎患者不适合游泳。
- 抗阻训练:用弹力带或者进行自重训练,每周做2次,每组动作做8 - 12次,像深蹲、墙壁俯卧撑这些动作都可以。但是,做的时候千万不要闭气发力。
- 柔韧与功能训练:
- 太极拳/八段锦:每周练习5次,练习的时候配合腹式呼吸,这样可以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
- 平衡训练:比如闭眼单脚站立,每周做2 - 3次,能预防跌倒的风险。
-
- 运动终止信号:如果在运动中出现胸痛、严重头晕、血压异常升高等6种情况,必须马上停止运动,并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夏季高血压患者运动,环境与健康怎么管理?
- 防暑与补水策略:当气温超过30℃时,尽量不要在户外运动,可以选择清晨或者傍晚比较阴凉的地方。运动时每15分钟就要补充150 - 200ml水,如果出汗多,还可以喝一些含电解质的饮料。
- 饮食协同干预:要坚持低钠饮食,每天盐的摄入量要控制在5g以下,多吃一些像香蕉、菠菜这类高钾镁的食物,有助于辅助降压。运动前后不要吃得太饱,餐后1小时内不要进行剧烈运动。
特殊高血压人群夏季运动,要注意什么?
- 合并症患者:冠心病患者在运动前要进行心肺运动试验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来调整运动强度。有关节问题的患者,优先选择游泳或者打太极,这样可以减少膝关节的负荷。
-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适合先从低强度运动开始,比如散步、柔韧性练习,每次运动时间不要超过45分钟。还要加强平衡训练,像打太极拳,能预防跌倒造成的二次伤害。
高血压患者运动,如何做好监测与长期管理?
- 血压动态跟踪:每天要在固定的时段测量血压,比如晨起服药前、服药后2小时,记录好血压的波动规律。运动前后也要对比血压,如果收缩压上升超过20mmHg,就要减少运动强度。
- 药物与运动的动态调整: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尝试隔日服药或者短期减量(2 - 3天),但一定要每天监测血压。要是运动后血压持续偏低,比如低于100/60mmHg,就需要重新评估药物剂量。 科学运动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是管理血压的核心环节。一定要在医学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类型,精准控制运动强度,结合环境和药物管理,这样才能安全地实现降压目标。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要遵循“个体化原则”,和医生一起制定长期的运动计划,避开“自愈”等误区,让自己真正从运动中获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