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发生在写字楼里的健康事件引发了大家的关注。在2025年的那个炎热夏天,不少白领突然出现了一系列不适症状,后来被诊断为“隐形中暑”,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冷中暑”。医学专家发出预警,“冷中暑”可不是什么罕见现象,它是因为错误使用空调,导致人体体温调节紊乱而出现的综合征,咱们可得重视起来。
“冷中暑”到底啥样?危害大吗?
“冷中暑”有一些典型症状,像低热(体温不超过38℃)、头痛、浑身没力气,肠胃也不太舒服等。它和感冒、普通中暑可不一样。给大家举个例子,有患者因为又怕冷又发热,就以为是感冒,吃了退烧药,结果病情反而加重了。这是因为“冷中暑”很容易被误诊。数据显示,夏季急诊里有20%被怀疑是感冒的病例,其实都是“冷中暑”。
为啥会“冷中暑”?哪些因素在捣乱?
要明白“冷中暑”,得先了解一下咱们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血管扩张和排汗来散热。可要是突然进入低温环境,血管就会收缩,热量排不出去,就会在身体里积攒起来,形成内热。研究表明,当室内外温差超过7℃时,每分钟汗腺关闭的速度是正常状态的3倍,这散热可就严重受阻了。 导致“冷中暑”有三大风险因素。一是冷热骤变,比如一会儿在炎热的室外,一会儿又进入凉爽的空调房;二是长期待在低温环境里,像办公室把温度调到22℃这种情况;三是一些叠加诱因,比如一边喝着冷饮一边久坐不动。
哪些人更容易“冷中暑”?
有四类人群特别容易“中招”。首先是老年人,他们血管调节能力差,动脉硬化让他们对温差的耐受能力下降;青少年也在其中,他们的自主神经发育还不成熟;久坐办公族也逃不掉,肌肉活动不足会让产热能力降低30%;还有呼吸道敏感者,冷空气一刺激,呼吸道黏膜就会痉挛。有案例显示,IT从业者因为长时间坐着不动,下肢血液循环速度降低了50%,身体缺氧的风险大大增加。
怎么防范“冷中暑”?记住“三要三忌”
三要
- 温度梯度管理:室内外温差最好不要超过6℃,室内温度建议控制在26℃±1℃。
- 环境缓冲策略:进出空调房的时候,先在阴凉的地方待上10分钟,让身体适应一下。
- 动态通风:每2个小时开窗15分钟,让空气换一换。可以在办公室设置“温控提醒贴”,每小时记录一下环境温度。
三忌
- 直吹冷风:把空调出风口设置个挡板或者调整一下角度,别让冷风直接吹到身上。
- 过度贪凉:每天喝冷饮的量控制在200ml以内。
- 久坐不动:每小时做5分钟的踮脚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冷中暑”这些误区,你中招了吗?
有人觉得“冷中暑”是中医概念,其实不是。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它的生理机制是符合现代医学定义的。还有人认为穿厚衣服能防“冷中暑”,这也是错的,衣服得既保暖又透气才行。另外,很多人觉得喝冰水降温更安全,可对比实验显示,37℃的温水促进排汗的效率比冰水高40%。
特殊场景下怎么应对“冷中暑”?
- 差旅人群:住酒店的时候,先把空调调到28℃,晚上睡觉的时候带个薄毯子,以防夜间温度太低。
- 课堂学生:教室的空调设定在26℃,课间做10次扩胸运动,提高身体的代谢率。
- 老年人群:采用“分层降温法”,卧室和客厅设置5℃的温差梯度,避免突然受到寒冷刺激。
用人单位该做些什么?
企业可以安装温湿度传感器,保证办公区的温度波动不超过±2℃。优化一下空调出风口的布局,别让冷风吹到工作区。推行“空调使用规范”,午休的时候把空调调到27℃的节能模式。给那些高危岗位的员工提供一些防寒物资,比如肩颈保暖贴。
科学控温,做好长期健康管理
我们要倡导“动态热适应”的理念。夏天提前两周,慢慢降低家里的温度,每天增加15分钟的户外适应性活动。还可以用“体温自查法”,早晚测量一下基础体温,如果体温持续比正常高0.5℃,就得调整一下周围环境了。在饮食上,多吃点生姜、黑豆这些能产热的食物。 防治“冷中暑”要从环境调控、行为习惯和健康监测这三个方面入手。咱们得树立“温度管理是健康投资”的理念,有“预防优于治疗”的意识,通过科学控温,在夏天既能过得舒服,又能保持健康。不过特殊人群在实施这些建议之前,最好先咨询一下医生,让方案更适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