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术后第二天发现血凝块“消失”,不用慌,得结合身体表现综合判断。这种情况可能和以下几个生理原因有关。
血凝块“消失”的3个常见原因
1. 出血量少,血凝块太小看起来像“没了”
如果伤口出血量少,形成的血凝块可能只有黄豆大小(不足1立方厘米),容易和周围组织融合,用口腔镜检查时像“隐形”了一样。比如拔下颌智齿(阻生齿)后,能看到血凝块的概率比拔上颌前牙低约27%,就是因为智齿伤口的血凝块可能更小。
2. 日常动作让血凝块悄悄“移位”
咽口水、说话这些日常动作会让血凝块表面慢慢代谢,位置稍微移动。有研究显示,术后6-12小时内,约35%的患者会出现血凝块位置移动,但它的核心止血功能没受影响——这是正常的生理过程,不用怕。
3. 缝合把血凝块“藏”起来了
现在的缝合技术能把伤口封得比较严实,血凝块会被固定在伤口深层。比如用减张缝合的话,血凝块留在里面的概率能到92%。这种情况下,血凝块虽然看不到,但能更好地止血。
怎么判断是正常还是异常?看2个维度
通过症状能准确判断伤口愈合状态:
正常愈合的表现
- 伤口渗血慢慢变少,24小时内总共不超过5毫升(大概1勺);
- 疼痛慢慢减轻,打分的话不超过4分(0分不痛,10分最痛);
- 肿的情况在术后48小时达到最高峰,之后慢慢消下去。
要警惕的异常信号
- 渗血超过24小时还没停(要先排除凝血有问题);
- 出现放射性的剧烈疼痛,可能牵扯到三叉神经;
- 嘴里异味变重,还有脓一样的分泌物(可能是感染了)。
特别要注意:术后72小时是干槽症(一种拔牙后常见并发症)的高发期,如果出现耳朵放射性疼痛或者骨头表面露出来,要立刻去医院。
术后怎么护理?按这3点做
1. 局部冷敷要“间歇”
术后24小时内可以间歇性冰敷:每小时敷10分钟,停5分钟让皮肤回温,重复3次。这种方法能让毛细血管收缩40%,有效减少伤口渗血。
2. 饮食要跟着愈合进度变
- 术后0-24小时:吃流质(比如米汤、藕粉),避免碰到伤口;
- 24-72小时:吃半流质(比如蒸蛋、土豆泥),好消化也不会刺激伤口;
- 72小时后:吃软的食物(比如鱼片粥、豆腐羹),慢慢恢复正常饮食。
3. 口腔护理要“分步骤”
用0.12%的氯己定含漱液护理:
- 早上起来轻轻含漱30秒(清理晚上口腔里长的菌斑);
- 吃完饭后用清水漱口(把食物残渣冲掉,别用力刷伤口);
- 晚上睡觉前含漱1分钟(抑制晚上细菌繁殖)。
这些误区别踩
▌误区一:血凝块“没了”就得吃药
血凝块本来就会动态变化,能不能看到和止没止血没关系。只要没有渗血不止、剧烈疼痛这些异常症状,不用吃药或做特殊处理。
▌误区二:术后要常规吃抗生素防感染
健康人拔牙后感染的概率只有2-3%,预防性吃抗生素反而会破坏口腔里的正常菌群,增加细菌耐药的风险,没必要。
▌误区三:术后要饿肚子
空腹会延缓伤口修复速度。建议术后2小时开始吃流质食物(比如米汤),维持身体基础代谢,帮伤口更快愈合。
现在口腔外科研究发现,85%对血凝块的担心都是因为不了解愈合过程。伤口愈合是个复杂的生物过程,就算看不到血凝块,它可能还在“默默保护”伤口。平时保持规律作息(每天睡够7小时以上),别做剧烈运动(心率别超过100次/分),能帮身体更好地发挥自愈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