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马桶里出现带血块的便血时,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得痔疮了”,但这种凭经验的判断可能漏掉更危险的问题。据临床数据,便血带血块的病例里,只有约三分之一是痔疮直接引起的,剩下的可能是肠道炎症、血管异常甚至肿瘤,得通过系统检查才能明确原因。
常见病因有这些
1. 肛周良性疾病(比如痔疮)
痔疮是最常见的出血原因,典型表现是鲜红色血粘在大便表面,或者擦屁股时卫生纸上有小点状血。如果内痔到了比较严重的阶段(Ⅲ-Ⅳ期),增生的静脉疙瘩会在排便时脱出来,血管破了形成的血凝块就会跟着大便排出来。这类患者常觉得肛门坠坠的,疼痛倒不怎么厉害。要注意的是,长期慢慢出血还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最好定期查一下血红蛋白水平。
2. 炎症性肠病(比如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的出血有多种表现:患者常拉黏液脓血便,每天要拉3-5次甚至更多。发炎的肠段毛细血管会异常增生、变得很脆弱,这是形成血块的重要原因。典型症状还有左下腹绞痛、总觉得拉不干净(里急后重),病情加重时可能发烧。
3. 恶性肿瘤(比如结肠癌)
结肠癌引起的出血是慢慢变化的:一开始可能只有大便里藏着血(隐血阳性),随着肿瘤长大,坏死脱落形成溃疡,会断断续续出血。如果肿瘤侵犯了血管,大血管断端形成的血栓脱落后,就会混合坏死组织变成暗红色血块排出来。这类患者常伴随体重下降、排便习惯改变(比如突然便秘或拉肚子),中老年人尤其要警惕。
4. 血管结构异常(比如小肠血管畸形)
小肠血管畸形虽然少见,但很危险,特点是“突然发作、大量出血”:可能几个月都没事,突然就拉暗红色血便,一次能出500ml以上(差不多一瓶矿泉水的量)。普通胃肠镜很难查到,得用胶囊内镜或血管造影才能定位。这种出血往往没有疼痛等前兆,容易被误当成痔疮急性发作。
5. 上消化道问题(比如胃、十二指肠溃疡)
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时,血液经过消化道消化会变成柏油样黑便,但如果出血超过1000ml(差不多两瓶矿泉水),没完全消化的血可能以暗红色血块形式排出来。这类患者通常有周期性上腹痛的病史,出血后可能会呕血,急诊胃镜在发病24小时内就能明确诊断。
遇到便血带血块,这么应对最稳妥
面对这种情况,建议记住“48小时原则”:如果一次出血超过100ml(差不多半杯一次性杯子的量)、连续出血超过两天,或者伴随发烧、腹痛、体重下降等症状,一定要在48小时内做胃肠镜检查。就算是普通痔疮患者,也建议每1-2年复查一次肠镜——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别忽视癌变风险。
另外要提醒的是:任何止血药都得在医生指导下用。有些中成药虽然能止血,但可能“遮住”真实病情,耽误肿瘤等严重疾病的治疗。现在有微创止血的方法(比如内镜下用血管夹夹闭出血点、氩离子凝固治疗),既能精准止住血,又不用盲目吃药。
最后再强调:便血带血块不是小事,别光靠“经验”判断是痔疮——早检查、早明确原因,才能避免漏掉危险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