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起床时的鼻塞、流清涕,其实藏着身体的健康信号。比如流清涕可能是身体在防御外界刺激——中医把这类情况归为“风寒鼻炎”,现代医学则认为和鼻腔黏膜对温度变化的应激反应密切相关。通过观察鼻涕的样子(比如清还是黄、稀还是稠)以及伴随的症状,我们能初步判断鼻腔的功能状态。
风寒型鼻炎的表现
如果鼻涕清得像水、透明没味道(也就是“三清”特征),大多是风寒侵袭引起的。这种鼻涕在显微镜下能看到少量白细胞,但没有明显形态变化。典型的伴随症状还有怕冷、不出汗、频繁打喷嚏,这些都和鼻腔黏膜对寒冷刺激的防御反应有关。现代研究发现,当环境温度低于15℃时,鼻腔里的血管会收缩,导致生理性鼻塞;这时候如果立刻接触冷水,可能会加重黏膜水肿。
风热型鼻炎怎么辨
要是鼻涕变成黄色、黏稠像脓、还有异味(“三黄”特征),可能发展成了风热型鼻炎。这时候鼻腔黏膜会充血肿胀,里面的小血管变脆弱,擤鼻子时容易带血丝。实验室检查会发现,黄鼻涕里的中性粒细胞比例能达到60%-80%,这和细菌感染时的炎症变化一致。不过要注意,过敏性鼻炎急性发作也可能有类似症状,建议查一下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来区分。
中西医的说法能对应
中医讲的“寒”“热”,和现代免疫学的免疫反应类型是对应的——风寒症状多和Th1型免疫反应有关,风热表现则和Th17型免疫活化有关。比如低温环境会让鼻腔里的一氧化氮浓度下降30%-40%,这和中医“寒凝气滞”的理论在机制上能对应。还有约35%的过敏性鼻炎患者会出现“寒热错杂”的情况,这和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以及后续炎症因子释放有关,建议结合皮肤点刺试验综合判断。
该怎么科学应对
居家护理要分类型:风寒型可以用40℃左右的温盐水冲洗鼻腔,冲洗压力控制在200mmH₂O以内;风热型能用冷萃绿茶水冷敷鼻梁,利用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缓解肿胀。如果出现单侧持续流黄脓涕超过10天、突然闻不到味道,或者脸一直胀痛,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医生可能会用鼻内镜看黏膜样子、做鼻阻力检测评估通气功能,必要时做CT三维重建排除解剖异常。
怎么预防复发
体质调理要针对性:风寒体质的人可以做渐进式冷适应训练,比如从夏天开始用冷水轻拍鼻翼,每次3-5分钟;风热体质的人适合森林浴,每周3次到松木林里做深呼吸。研究显示,补充维生素D3(1000-2000IU/天)能降低Th17/Treg失衡的风险,对预防风热型鼻炎复发有帮助。另外,每天做6分钟交替鼻孔呼吸练习,能让鼻甲体积缩小12%,改善通气。
总的来说,清晨的鼻塞、流涕不是小问题,通过观察鼻涕的性状和伴随症状能初步判断类型,再针对性地护理或就医。平时做好体质调理,比如冷适应训练、森林浴、补充维生素D3,还有坚持呼吸练习,都能帮助减少鼻炎复发,保护鼻腔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