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发现蛀牙烂到牙根变黑,第一反应就是“这牙肯定得拔”,其实压根不用慌——残根黑了不等于“判死刑”,关键得先搞清楚牙根的“底子”好不好。就像老房子发霉,先别急着拆,得先检查地基还能不能用。临床数据显示,约65%的残根经过规范治疗,能正常用10年以上,而判断的关键就是拍张牙片做“全面体检”。
要是拍X光片发现牙根像老树根那样粗壮结实,那这牙根就是“潜力股”,完全能救。这时候最常用的是根管治疗——就像给牙根“深度大扫除”:用显微工具把里面的感染组织清干净,再用生物材料把根管填得严严实实,相当于给老房子做了层防水,有些情况甚至能让根尖的组织重新长好。治疗完再用纤维桩把残根加固,套个定制的烤瓷冠,之后咬苹果、啃玉米都能“咔嚓”响,跟正常牙差不多。
但如果拍片发现根尖有“黑洞”一样的病变,或者龋坏已经烂到牙龈下5毫米以上,那这牙根就像“地基塌了的房子”,强行留着反而危险——可能引发颌骨囊肿。这时候就得果断拔牙,之后用种植牙或固定桥修复就行。现在的数字化导板种植技术能让新牙精准“扎根”,咀嚼效率恢复得挺好。
不过有三个误区千万别踩:第一,疼了就拔——如果是急性根尖周炎发作,这时候拔牙可能让感染扩散,得先开髓放脓缓解疼痛,再择期处理;第二,用眼睛判断残根——有时候牙龈萎缩,看着像牙根烂得只剩一点,其实是“假性残根”,必须拍牙片才能看清真面目;第三,拖着不检查——根尖病变每拖3个月,骨吸收面积可能扩大2.8倍,越拖越难处理。
拔完牙或做完修复,护理也得跟上:拔牙后24小时是“黄金冷静期”,用冰敷、软毛牙刷轻刷能降低干槽症风险;等种植期间戴临时义齿,就像给缺牙区“穿防护服”,能维持邻牙位置不偏移;修复完成前3个月要像照顾新生儿一样小心,别啃硬物,每半年定期回访拍片。
其实残根处理的核心就是“看牙根说话”——别一黑就慌着拔,也别明知不行还硬留。找专业医生拍牙片查清楚,该救的救、该拔的拔,再做好后续护理,就能保住牙齿功能,不用怕影响吃饭和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