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腹胀可不全是简单的消化不良——最新临床研究发现,非进食因素引起的腹胀里,约18.7%存在器质性病变,得重视起来。比如肠道出现机械性阻塞时,问题可能出在三个方面:
1. 肠腔里的阻塞物
- 肠道长了新生物(比如肿瘤),慢慢变大就会把肠管挤窄;
- 长期便秘的人,可能攒出硬邦邦的粪便团块(粪石),堵在肠里;
- 特定感染环境下,寄生虫可能抱团,也会挡住肠管。
2. 肠壁本身的结构异常
- 肠套叠:一段肠管像望远镜缩进一样,套进相邻的肠腔里;
- 粘连性狭窄:之前做过手术或有炎症,肠管粘在一起变窄了,影响肠道通行。
3. 外部的压迫
- 腹腔里长了良性或恶性的肿物,一直压着肠管;
- 疝气嵌顿:肠管从腹壁薄弱的地方凸出来,还卡着不能回去,导致血运不通。
动力障碍也会引发腹胀
有些腹胀是肠道“动得不好”导致的,比如:
- 约23%做过腹部手术的人,会出现暂时的肠道动力不足(术后肠麻痹);
- 严重感染会让肠道神经反射性“偷懒”,动不起来;
- 电解质失衡(尤其是低钾),会影响肠道平滑肌收缩,让蠕动变慢。
血运障碍要警惕
肠系膜血管出问题导致的缺血性梗阻风险很高:
- 有心血管病的人,血栓掉下来可能堵了肠道血管(急性栓塞);
- 动脉粥样硬化会慢慢让血管变窄,供血越来越少(渐进性狭窄);
- 门脉高压可能让肠道瘀血,血液流不回去(静脉回流障碍)。
器质性 vs 功能性腹胀,怎么区分?
可以从4个方面判断:
| 特征 | 器质性梗阻(需要赶紧治) | 功能性腹胀(相对轻) |
|---|---|---|
| 疼痛 | 一阵一阵的绞痛,疼的位置很清楚 | 整个肚子隐隐疼,时好时坏 |
| 排气排便 | 完全不排气也不排便 | 有时候能排气排便,有时候不行 |
| 肚子摸起来 | 鼓得厉害,能摸到肠管的形状 | 软乎乎的,没有固定的压痛点 |
| 拍片子结果 | 梗阻前面的肠管胀大、有积液 | 肠管形状正常,顶多有点胀气 |
出现持续性腹胀,该怎么应对?
按这几步来,别慌:
- 记症状:写清楚腹胀什么时候开始、持续多久,吃了什么/做了什么会加重或缓解;
- 调姿势:半躺着能帮膈肌活动,别平躺着,不然会更难受;
- 暂时别吃:先禁食观察,记好喝了多少水;
- 去医院前准备:把之前的病史、手术史、吃的药都理清楚,给医生看。
医生会做哪些检查?
常规流程是这样的:
- 拍片子:腹部立位平片看有没有气液平面,CT三维重建能找到梗阻的位置;
- 查功能:肠道传输试验测蠕动快慢,肛门直肠测压看排便的力气够不够;
- 内镜检查:根据情况选结肠镜或小肠镜,直接看肠子里的情况。
怎么预防腹胀?
跟着循证医学的建议做:
- 吃对纤维:每天吃25克膳食纤维(比如蔬菜、水果、全谷物),分三次随餐吃更容易接受;
- 动起来: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餐后散步30分钟更利于肠道蠕动;
- 定期筛查:40岁以上每5年查一次肠道肿瘤标志物;
- 术后早活动:做过腹部手术的人,早点下床走一走,帮肠道恢复功能。
特别要注意:2022年国家药监局提醒,自己用刺激性泻药可能让肠道变依赖,甚至伤肠道。要是腹胀持续超过1天没缓解、或者越来越疼、完全不排气排便,一定要先去正规医院查清楚,别自己瞎吃泻药或扛着。
总之,持续性腹胀不是小问题,别当“消化不良”随便应付——早观察、早找医生,才能避免更严重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