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疮(医学上叫“压力性损伤”)是长期卧床、行动不便人群的常见问题——皮肤长时间受压或被刺激,慢慢就会发红、溃烂。其实它的发生有规律可循,只要搞清楚诱因、做好护理,很多情况都能预防甚至逆转。
褥疮形成的3个关键原因
褥疮不是突然长出来的,主要和3个因素有关:
- 压力超过极限:皮肤持续受到的压力如果超过毛细血管的承受能力(一般约32毫米汞柱),会让局部缺血,引发“缺血→损伤→坏死”的恶性循环;
- 剪切力扯伤:翻身或移动时,皮肤和骨头往相反方向拉,容易扯破皮肤下层的小血管;
- 皮肤环境太糟:皮肤长期湿乎乎的(湿度超过60%),细菌会快速繁殖,破坏皮肤的保护屏障。
临床发现,大部分褥疮都长在骨头突出的地方,比如臀部、骶尾部(尾巴骨附近),其中臀部占比最高。
黄金护理5步法:科学预防和照顾
想要预防或改善褥疮,关键要做好这5点:
1. 减压是核心:定时翻身+用对工具
长期受压是褥疮的“元凶”,要每2小时帮患者翻一次身,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受压;同时配合减压设备:
- 侧躺时选45度角,再垫上减压垫(比如记忆棉或充气垫),能把皮肤接触压力降到18毫米汞柱以下;
- 用动态充气床垫(能自动调整压力),比普通床垫更安全;
- 注意:骨头突出的地方(如髋骨、脚踝)别用环形垫(圈状海绵垫),反而会加重局部压力。
2. 保护皮肤:别让皮肤“受伤”
皮肤是第一道屏障,要做好2件事:
- 选弱酸性清洁品:皮肤喜欢pH值约5.5的弱酸性环境,别用碱性肥皂或沐浴露,避免破坏表面保护层;
- 隔离排泄物刺激:有大小便失禁的患者,要及时清理排泄物,再用含氧化锌的护臀霜等产品,在皮肤表面形成物理防护。
3. 处理伤口:别乱涂药,遵循“TIME”原则
如果已经出现伤口,按国际通用的“TIME”原则处理:
- 清:用生理盐水把伤口里的坏死组织、分泌物清干净;
- 控:伤口发红、有脓时,找医生开抗菌敷料控制感染;
- 湿:用保湿敷料保持伤口湿润(别让它结痂),利于上皮细胞生长;
- 修:促进修复的产品(如生长因子)要在专业指导下用;
- 提醒:浅表小伤口别自己涂抗生素软膏(如红霉素),避免细菌耐药。
4. 物理治疗:用对方法,别贪效果
有些物理治疗能加速愈合,但要注意“度”:
- 光疗:特定波长的红光(如630纳米)能促进细胞代谢,每次照15-20分钟即可;
- 渗液管理:用负压引流或吸收敷料吸走伤口渗液,保持干燥;
- 热疗:暖灯或热毛巾要控制温度(不超过40℃),离伤口30厘米以上,避免烫伤。
5. 补对营养:伤口愈合需要“原料”
伤口修复需要足够营养:
- 蛋白质要够:每天每公斤体重吃1.2-1.5克蛋白质(如50公斤的人,每天吃1个鸡蛋+100克瘦肉+200毫升牛奶);
- 补微量元素:锌(瘦肉、坚果)、铁(动物肝脏、菠菜)能促进组织修复;
- 维生素C不能少:缺维生素C要多吃橙子、猕猴桃,或在医生指导下补充;
- 吞咽困难怎么办:用肠内营养粉(冲成糊或液体),更容易吸收。
学会看“信号”:褥疮分4期,早处理早好
根据国际标准,褥疮分4期,不同阶段处理方法不同:
- Ⅰ期(红斑期):皮肤出现不会褪色的红斑(按一下还是红的),及时减压(翻身、垫垫)就能逆转;
- Ⅱ期(水疱期):表皮破了,出现水疱或浅表溃疡,找护士用无菌针挑破,涂药膏;
- Ⅲ期(溃疡期):伤口深到皮下脂肪层,要每天消毒、换敷料,防止感染;
- Ⅳ期(坏死期):伤到肌肉、骨头,得找外科、皮肤科等多学科医生联合治疗。
建议每天观察伤口:如果Ⅰ期红斑3天没消,或伤口变大、变深,赶紧调整护理方案。
环境细节:床品、温湿度都要注意
- 床品选棉质:棉质床单比化纤的吸汗,尽量用60支以上的高密度织物,避免摩擦皮肤;
- 温湿度合适:室温保持22-24℃,相对湿度50%-60%,用加湿器或除湿机调整;
- 及时换尿垫:用感应式尿垫(能检测尿液),发现后立即更换,别让皮肤泡在尿液里。
褥疮的关键在“预防”——只要做好“定时翻身减压、保持皮肤干燥、补充足够营养、早发现早处理”,就能帮长期卧床的人远离它。不管是家属还是护理人员,多花点心思在细节上:比如每2小时翻一次身,用减压垫代替普通枕头,选对清洁用品,就能让患者少遭罪。毕竟,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