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健康就像盖房子,钙质是“钢筋”,胶原蛋白是“混凝土”,两者共同支撑才能保持骨头的强度。如果老年人出现体位改变时疼痛加剧、晚上痛醒等情况,可能提示骨量流失已经超过了身体能承受的范围。据流行病学数据,我国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中约78%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这既是骨头微观结构破坏的预警信号,也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基础建设:给骨头补够“原料”
要维持骨代谢平衡,得从多方面补充营养:
- 钙:骨头的“钢筋”
每天膳食钙要吃够800-1200毫克,大概相当于300毫升牛奶(约含300毫克钙)加100克北豆腐(约含130毫克钙)再加50克小鱼干(约含250毫克钙)。注意别和含草酸的饮料(比如浓茶、浓咖啡)一起喝——草酸会影响钙吸收;建议饭后2小时补充钙,能减少对胃的刺激。如果乳糖不耐受喝不了牛奶,可以选强化钙的植物奶或钙片。 - 维生素D:帮钙“进”骨头
皮肤接触紫外线B波(波长290-315nm)能自己合成维生素D,建议每天10:00-11:00或16:00-17:00,把上肢和面部露出来晒15-20分钟(别涂防晒霜,不然会影响合成)。冬季日照少的地方,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定期查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维持在30-50ng/ml比较好。 - 协同营养素:让骨头更“结实”
维生素K2(每天100-200微克)能帮助钙留在骨头里,避免“漏”到血液里;镁(每天300-400毫克)参与骨头基质合成,让骨结构更稳定;胶原蛋白肽(每天5-10克)能增强骨韧性,减少骨折风险。这些营养可以从深海鱼、坚果、绿叶菜、豆类等食物里综合摄取。
结构加固:运动让骨头“更扛造”
力学刺激是保持骨强度的关键——骨头“用进废退”,越受力越结实:
- 抗阻训练:练肌肉护骨头
用弹力带每周练3次下肢肌肉,每次做3组膝关节屈伸(每组10次);再做坐姿划船(拉弹力带或器械),增强脊柱周围肌肉力量,稳定脊柱;还可以用0.5公斤的沙袋慢慢增加肩部负重(比如举沙袋),预防椎体压缩性骨折。 - 平衡训练:减少跌倒风险
每天扶着椅背练单腿站立(每条腿站10-15秒),慢慢过渡到闭眼站(注意安全);每周练3次八段锦或简化太极拳,重点学“云手”“金鸡独立”,能提升平衡能力,降低跌倒概率(跌倒可是骨质疏松患者骨折的主要原因)。 - 姿势矫正:别让骨头“变弯”
每天靠墙站2次,每次5分钟(后脑勺、肩膀、臀部、脚跟贴墙),改善脊柱后凸(俗称“驼背”);睡觉侧躺时屈膝,膝盖下垫个薄枕头,缓解腰椎压力;别用太高的枕头(最好和肩膀同宽),不然颈椎会往前弯,加重脊柱负担。
疼痛管理:不同疼法不同应对
骨质疏松的疼往往是“骨头在报警”,根据程度选方法:
- 轻度疼痛:先试物理方法
急性发作(比如突然扭到腰)时用冰敷(用毛巾裹着冰袋,每次15分钟,间隔2小时),能减轻肿胀和疼痛;平时可以用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一种贴在皮肤上的小仪器),调电流频率到100Hz,缓解肌肉紧张;也可以用外用抗炎镇痛凝胶(涂在疼的地方),注意别涂在破皮肤上。 - 中度疼痛:找医生规范处理
如果疼得影响吃饭、睡觉,要去看医生——可能需要结合药物(比如抗炎镇痛药)和热疗(比如热敷、烤灯),热疗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 - 重度疼痛:赶紧查“是不是骨折”
如果突然出现剧烈胸背痛、腰背痛,一定要先排除椎体骨折(骨质疏松最常见的骨折类型)。确诊后在医生指导下用镇痛方法(比如降钙素雾化);要是疼超过2周还没缓解,可能需要做脊柱成形术(一种微创治疗,把骨头“撑起来”)。
监测预警:定期“检查”骨头状态
骨质疏松早期没症状,等疼了往往已经晚了,一定要定期监测:
- 自己记“疼痛日记”
每天写几笔:疼了几次、每次疼多久、有多疼(用0-10分打分,0不疼,10最疼);记晚上醒几次(疼得醒过来要注意);要是半年内身高缩短超过2厘米,得赶紧去查——可能是椎体压缩了。 - 测“功能指标”
每月测握力(男性要超过25公斤,女性超过18公斤,握力差提示肌肉少、骨量低);测步速(每秒超过0.8米才安全,步速慢容易跌倒);做“起立行走测试”(从椅子上站起来,走3米再回来,超过5秒提示平衡或肌肉有问题)。 - 做“骨密度检测”
65岁以上女性、70岁以上男性,每2年做一次DXA骨密度检测(最常用的方法,辐射小);要是T值≤-2.5(T值是和健康年轻人比的骨密度),得开始规范干预;定量CT(QCT)能三维评估骨密度,但辐射比DXA高30%,可以根据医生建议选。
骨质疏松不是“老了必然疼”,而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病”。核心是“营养+运动+监测”三位一体:补够钙和维生素D,规律运动,定期查骨密度和症状。研究发现,这三样结合能让骨折风险降低35%。建议建个“骨骼健康档案”,记好每天吃了什么、练了什么、疼不疼,定期查骨代谢标志物(比如血清CTX、P1NP,反映骨吸收和骨形成的速度),动态调整方案。如果出现新的疼痛(比如从来没疼过的地方突然疼)或者原来的疼加重了,72小时内一定要去看医生——早处理能避免更严重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