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是肠道里常见的良性小突起,但如果忽视它的“信号”,可能会增加癌变风险。生活中很多人遇到的便血、排便习惯突变、慢性腹痛、黏液便等情况,其实都是肠息肉在“报警”,早识别、早检查、早处理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马桶里的“红提示”:便血别先当“上火”
马桶水面飘着鲜红或暗红色血迹,别急着归为“痔疮”或“上火”,可能是肠息肉在出血。这种出血通常不疼,量时多时少,关键看血和大便的混合状态——如果血与大便均匀混合、颜色偏暗,更可能是结肠远端的息肉作怪。研究发现,不少“无痛性便血”其实是肠道良性病变,其中肠息肉占了很大比例。若出血持续超过3天没缓解,一定要及时就医。
肠道“乱节奏”:排便习惯突变要重视
本来每天定时排便,突然开始便秘与腹泻交替——比如晨起拉不出、午后又拉肚子,或是以前吃泻药有用、现在突然失效,这可能是肠息肉(肠道占位性病变)导致的肠道蠕动异常。临床数据显示,持续2周以上排便节律紊乱的患者中,相当比例存在腺瘤性息肉(一种易进展的息肉)。建议记“排便日记”,把每天的排便时间、性状写下来,能帮医生更快定位问题。
说不清楚的腹痛:老觉肚子“闷疼”要警惕
慢性腹痛别不当回事,很多肠息肉患者会描述为“肚脐周围像有气球在充气”“左下腹像有蚂蚁爬”,这种隐痛常伴着肚子咕噜噜的肠鸣音,吃了东西会加重。还有约三分之一的人会出现右下腹(阑尾位置,麦氏点)疼痛,容易被误当成阑尾炎,需通过B超或肠镜才能明确区分。
大便带“果冻”:黏液便是肠道的“求助信”
大便表面覆盖一层果冻状黏液(透明或灰白色),不是“脏东西”,是肠道黏膜受息肉刺激后分泌增多的表现。临床观察发现,体积较大的绒毛状腺瘤(一种易变的息肉)患者,大多会出现持续性黏液便,且黏液量越多,息肉可能越大。但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如果同时有便血或腹痛,更要重视。
检查怎么选?肠镜是“金标准”
出现上述症状,优先选择正规医院做肠道检查。目前常用全结肠镜,年轻患者可先做乙状结肠镜初筛。检查前需清肠,现在用等渗平衡液替代传统泻药,清肠更舒服、成功率更高。检查时医生会用染色技术标记可疑部位,再取活检,比传统方法准确得多。
息肉要切吗?微创切除能“防癌变”
查到息肉后,需听医生建议制定方案。研究显示,内镜下微创切除息肉能显著降低癌变风险。术后复查间隔要看病理类型:管状腺瘤建议3年查一次,绒毛状腺瘤需缩短至1-2年。日常可多吃膳食纤维(如蔬菜、水果、全谷物),有助于降低息肉复发风险。
切完息肉要注意什么?术后护理别大意
术后2小时内别吃东西,之后慢慢过渡到粥、汤等流质食物。常见的腹胀、轻度腹痛,通常24小时内会自行缓解。随访要结合病理结果:高危息肉(如绒毛状腺瘤)需缩短复查间隔,低危的按医生要求来。平时还要保持规律运动,帮肠道维持正常蠕动。
哪些人要筛查?预防从“早”开始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做肠道检查;有肠息肉或肠癌家族史的人,筛查年龄提前至30岁。日常预防要注意:少吃红肉(猪肉、牛肉等),多吃蔬菜水果;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每天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帮肠道“动起来”。若出现排便异常,记清楚症状持续时间和具体表现,就医时给医生提供详细依据。
肠息肉并不可怕,但需要我们重视身体的“小提示”。无论是便血、排便乱,还是腹痛、黏液便,只要持续几天没好转,都要及时检查。40岁以上定期筛查、有家族史的更早查,平时注意饮食和运动,就能帮肠道“防患于未然”——早一步重视,就能让肠道多一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