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疼其实是身体在“喊救命”,不同位置的疼藏着不一样的健康信号。我们总结了四类需要特别警惕的持续性腹痛情况,帮你读懂身体的“疼痛密码”。
持续性腹痛要警惕这四类情况
1. 肠梗阻——肠道“堵了”
当肠道里的东西通不过去时,会一阵一阵绞痛,还会胀肚子、呕吐,连大便和屁都没有了。有些人大肚子上能看到肠子鼓起来的形状,用听诊器能听到很高调的肠鸣音。要注意区分“机械性梗阻”(比如肠子被异物或肿瘤堵住)和“动力性梗阻”(肠子“罢工”不动了),前者通常需要手术解决。
2. 胃溃疡——胃黏膜“受伤了”
要么是胃酸分泌太多,要么是胃黏膜的保护层被破坏,典型表现是吃完饭后1-2小时,上腹部像火烧一样疼,还会反酸、打嗝。大概70%的患者是因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最近也发现长期吃某些止痛药(比如非甾体抗炎药)也是常见诱因。
3. 急性胆囊炎——胆囊“发炎了”
大多是胆结石把胆囊的管子堵了,典型表现是右上腹一直疼,医生按右边肋骨下缘时,你会因为疼而不敢吸气(这叫Murphy征阳性)。70%的人血里的胆红素会升高,做B超能看到胆囊壁变厚。
4. 急性阑尾炎——疼会“跑位置”
一开始是肚脐周围隐隐疼,6-8小时后会转移到右下腹(具体位置是右髂前上棘和肚脐连线的外三分之一处,叫麦氏点)。按下去疼,松开手时更疼,肚子摸起来硬邦邦的,验血会发现白细胞升高(通常在10-18×10⁹/L之间)。
不同位置的疼,提示不同问题
上腹部疼:要区分胃溃疡、急性胰腺炎(血里的淀粉酶会升高)、胆结石;
中腹部疼:常见于肠梗阻、阑尾炎早期;
下腹部疼:女性要小心盆腔炎,还可能是泌尿系统结石(常伴随尿血);
全腹疼:提示腹膜炎,肚子会硬得像木板一样。
家里先这么办
- 躺对姿势:蜷着身子侧躺,能减轻肠梗阻带来的疼痛;
- 物理缓解:用冷毛巾或冰袋间断敷疼痛部位(每次15分钟,间隔1小时),能缓解痉挛性疼痛;
- 别乱吃东西:怀疑肠梗阻时,严格禁食禁水,避免加重堵塞;
- 记“疼痛日记”:写下疼的时间、持续多久、什么情况会加重(比如吃辣)、什么能缓解(比如蜷躺),看病时能帮医生更快判断。
去急诊前,先准备这些
✅ 最近7天的饮食记录(标出让你可疑的食物,比如变质外卖);
✅ 疼痛部位的照片(注意遮隐私);
✅ 以前的检查报告(比如肝肾功能、血常规);
✅ 最近吃的药(包括感冒药、保健品);
✅ 家人的遗传病情况(比如有没有人得胃溃疡、胆结石)。
关于腹痛的最新研究
2023年《消化系统疾病杂志》有几个重要发现:
- 肚子疼超过6小时,做CT检查的准确率能到92%;
- 用智能听诊器听,肠鸣音少于3次/分钟,可能是机械性肠梗阻;
- 糖尿病患者得肠梗阻的概率是普通人的2.3倍,要小心“不怎么疼”的肠梗阻(神经不敏感导致疼痛轻)。
这些情况,赶紧叫救护车!
⚠️ 突然不疼了:可能是肠子坏死,别以为“好了”;
⚠️ 吐咖啡渣样的东西:说明上消化道出血;
⚠️ 打寒战、发高烧:感染扩散了;
⚠️ 尿不出来:要查泌尿系统有没有问题。
如果疼得打分≥7分(用VAS量表,0分不疼、10分最疼),或出现意识模糊、浑身冒冷汗、皮肤湿冷等休克表现,赶紧走急诊绿色通道。40岁以上第一次肚子疼的人,最好做个心电图排除心肌梗死(有时候心梗会伪装成肚子疼)。记住:及时就医比自己揉肚子、瞎吃药管用,说清楚疼的位置、时间和伴随症状(比如吐、拉),能让医生更快找到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