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时发现双手肿胀,像戴了副厚手套,手指动起来费劲甚至摘不下戒指——这种情况在门诊咨询里,占相关症状的23%。虽然多数是生理性的(比如前一天喝太多水、睡觉压着手),但如果肿得持续不退,可能是身体发出的疾病信号,要重点留意这六类原因。
一、心血管系统问题
心脏像身体的“水泵”,如果泵血能力变弱,静脉里的血液回流不畅,组织里的液体就会越积越多,导致手肿、腿肿。有数据显示,心衰患者中70%会出现“凹陷性水肿”(按下去有小坑),而且常跟着腿肿,活动后更明显。如果有这种情况,不妨同时看看脖子上的静脉有没有鼓起来,有没有胸闷、呼吸困难的症状——这些都是心脏问题的信号。
二、肾脏代谢问题
肾脏负责过滤多余水分和废物,如果肾小球滤过功能变差,水和钠排不出去,就会“存”在身体里,晨起时容易手肿、眼皮肿。研究发现,当肾小球滤过率低于60ml/min时,身体存水的概率会明显增加。肾源性水肿的特点是“从脸开始往下肿”,先眼皮肿,再到双手、双腿。要筛查的话,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血清肌酐是关键指标。
三、免疫系统异常(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手肿很有特点:两边手对称肿、早上起来关节僵超过1小时(比如握不上拳)、关节周围的软组织也肿得发硬。做免疫检查时,60%的患者类风湿因子会呈阳性,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的准确性更高(达85%)。如果肿的同时还有关节疼、变形,要赶紧去查风湿科。
四、内分泌代谢异常(比如甲状腺问题)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会引起“黏液性水肿”,发生率约35%。这种肿不是“水多”,而是组织里堆积了黏蛋白,所以按下去不会有坑,双手会肿得发紧,脸也像戴了面具一样僵。如果还有体重变重、怕冷、没力气、便秘这些症状,一定要查促甲状腺激素(TSH)——这是判断甲状腺功能最敏感的指标。
五、局部淋巴循环问题
如果只有一边手肿,而且皮肤像橘子皮一样(有小凹陷),要小心淋巴系统的问题——淋巴液负责带走组织里的废物,如果回流不畅,就会导致局部肿。这种肿通常和姿势有关,比如长时间压着一边手,换个姿势(比如抬高手臂15分钟)就会缓解。但如果肿得越来越快,或者皮肤发红、发热,要赶紧查淋巴显影。
六、生活方式因素(高盐饮食是主因)
吃盐太多是最常见的“生理性肿”原因。实验发现,一天吃盐超过5克(大概一啤酒盖的量),80%的健康人都会出现暂时的水肿——比如晨起手肿、脸肿,活动后会消。想判断是不是吃盐的问题,可以试试“晨起体重法”:连续3天早上称体重,如果都涨了1.5公斤以上,说明身体存了太多水,赶紧减少盐的摄入(比如少吃咸菜、腌肉、火锅、外卖)。
科学应对:先观察,再行动
发现手肿后,别急着跑医院,可以先做3件事:
- 记症状日记:写下肿的时间(比如是不是每天晨起都肿)、持续多久(比如1小时消还是半天都不消)、伴随症状(比如有没有关节疼、胸闷、乏力),拍张照片对比——这些记录能帮医生更快找原因;
- 体位测试:把双手抬高15分钟(比如放在枕头旁边),看看肿有没有消;再活动手指,比如握拳、伸展,看看关节是不是还僵;
- 饮食回顾:回忆前24小时有没有吃高盐食物(比如咸菜、卤味、方便面),估算一下盐的摄入量——如果吃了很多,先调整饮食,看看肿会不会消。
什么时候需要去医院?检查怎么做?
如果肿超过72小时(3天)还没消,或者有以下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
- 单侧手肿得很快,或者皮肤发红、发热、变紫;
- 伴随胸闷、呼吸困难、关节疼、体重暴涨(一周涨3公斤以上);
- 有心脏病、肾病、类风湿家族史。
到医院后,检查路径大概是这样的:
- 基础筛查:先查心电图(看心脏泵血功能)、肾功能(肌酐、尿素氮)、甲状腺功能(TSH、T3、T4)、类风湿因子;
- 进阶检查:如果基础检查有异常,再查尿蛋白/肌酐比值(更准确评估肾损伤)、抗CCP抗体(类风湿的特异性指标)、淋巴显影(看淋巴回流情况);
- 专科转诊:如果查到心脏问题转心内科,肾问题转肾内科,类风湿转风湿科,淋巴问题转普外科或介入科。
最后提醒:早关注,早预防
有研究发现,65%的病理性水肿患者,在症状明显前3个月,身体已经有了“亚临床症状”——比如偶尔手肿、乏力、早上起来有点僵,但没在意。所以建议:
- 40岁以上的人,尤其是久坐、高盐饮食、有家族病史的,把“手部水肿评估”加到年度体检里;
- 平时少吃盐(每天不超过5克),避免久坐,睡前1小时少喝水;
- 如果经常晨起手肿,哪怕活动后会消,也最好记一段时间症状日记,万一变严重了能及时发现。
晨起手肿是身体的“小警报”,不用过度恐慌,但也不能忽视。生理性的肿很快会消,病理性的肿会“越拖越重”。如果肿超过3天,或者有别的不舒服,一定要去医院做系统检查——早发现早干预,才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