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的样子是肠道健康的“晴雨表”。如果大便变得粘稠、带血,可能是消化道出了问题。下面从原因、怎么区分异常,到具体应对方法,帮大家理清楚。
一、大便为啥会粘稠?主要3个原因
- 吃不对:膳食纤维太少
长期吃太少膳食纤维,肠道蠕动会变慢——比如每天吃的膳食纤维不到15克,肠道把大便运到肛门的时间会平均多18小时。大便在肠道里待太久,水分被吸得太多,就会变粘稠。建议每天吃够500克蔬菜(比如菠菜、西兰花)和全谷物(比如燕麦、糙米),给肠道足够的“刺激”。 - 菌群乱:有益菌太少
健康人的肠道里,双歧杆菌这类有益菌得占一半以上。如果菌群平衡被打破,一些坏菌(比如黏蛋白降解菌)变多,会让肠道分泌更多黏液。这些黏液和胆汁酸的代谢产物混在一起,就会形成粘稠的“粘液便”。可以吃点发酵食品补益生菌,比如酸奶、泡菜,但每个人反应可能不一样。 - 动太少:肠道没力气
老坐着的人,肠道肌肉的力气会下降,推动大便的能力变弱。比如每天走不到3000步的人,大便里的水分比爱动的人少15%,自然更粘稠。建议每坐1小时,起来做5分钟腹式呼吸——吸气时肚子鼓起来,呼气时缩回去,帮肠道“动起来”。
二、便血别慌,先分清楚类型
- 痔疮:无痛、鲜红、滴血
内痔出血一般不疼,是鲜红色的,要么滴下来,要么像喷射一样,还可能伴着肛门坠胀感。用温水坐盆能缓解,但如果持续出血超过3天,得赶紧去医院排除其他问题。 - 炎症性肠病:黏液脓血、肚子痛
比如溃疡性结肠炎,会拉黏液脓血便,还伴着左下腹绞痛、总觉得拉不干净(里急后重),大便有时候像果酱一样。这种情况得做结肠镜才能确诊。 - 上消化道出血:黑便、像柏油
如果食管或胃底的血管破了(比如肝硬化的人容易出现),会拉黑色的柏油样便,做隐血试验会显强阳性。这类人通常有肝病或者长期吃药的情况,得紧急处理。 - 肠息肉:间断出血、大便习惯变
腺瘤性息肉的表面血管破了,会偶尔出血,还会让排便习惯变——比如原来每天一次,现在变成一天好几次,或者大便突然变细。超过1厘米的息肉,建议做内镜切除,避免变癌。 - 肠癌:无痛便血、要警惕
早期结直肠癌也会无痛便血,容易当成痔疮。50岁以上的人如果有这种情况,得在2周内做肠镜;还要看看有没有体重突然下降、没力气之类的全身表现。
三、遇到问题怎么应对?这5点要做好
- 吃对:跟着“三色原则”来
试试“三色饮食法”:每天吃200克深绿色蔬菜(比如菠菜、空心菜)、100克橙色食物(比如红薯、胡萝卜,含β-胡萝卜素)、50克棕色全谷物(比如糙米、全麦面包)。再吃点发酵食品,比如纳豆、酸奶,帮肠道养有益菌。 - 习惯:养成本能排便
每天固定时间排便——比如早上起床后试着蹲10分钟,慢慢养成“到点就想拉”的反射。上厕所别超过5分钟,别太用力;可以买个马桶脚凳,让膝盖和髋部弯成35度左右,这样排便更顺。 - 动起来:办公族也能做的肠道操
每工作1小时,做5分钟“肠道操”:比如仰卧抬腿(腿抬到90度)、顺时针揉肚子(以肚脐为中心,慢慢打圈)、提肛(收缩肛门10秒再放松,重复10次),帮肠道“发力”。 - 喝够水:小口慢喝才有用
白天每小时喝150毫升水,早上起床空腹喝200毫升温盐水(淡一点就行)。别一次性喝太多,要小口小口喝——心肾没问题的人,每天总共喝1500-2000毫升。 - 什么时候要去医院?记住这几条
有下面任何一种情况,3天内要去医院:血便超过3天、排便习惯变了(比如突然拉很多次或很久不拉)、大便变细超过2周。尤其是50岁以上第一次出现这些情况的人,要先排除肠癌。
临床上发现,超过60%的肠道病人会忽略这些症状。建议大家记个“大便日记”,定期写一写大便的样子(比如是成型的还是稀的、有没有血);如果症状老不好,可以用Bristol粪便量表(一种判断大便类型的表)自己先评估下。其实只要做好预防、及时处理,大部分肠道问题都能控制住——毕竟肠道健康,才是全身健康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