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一个缓慢进展的过程。当血管内层的内皮组织开始出现功能异常时,身体会发出早期预警信号。及时识别这些信号并采取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心梗、脑梗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一、早期预警信号要留意
- 持续性疲劳,休息也缓不过来
血管弹性下降会导致微小血管的血液供应不足,身体细胞得不到足够氧气,就会出现总觉得累的情况——和普通劳累不同,就算好好休息也没法完全缓解。 - 血脂超标
总胆固醇超过5.7mmol/L、甘油三酯超过1.8mmol/L,或“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都提示动脉硬化风险增加。研究显示,“坏胆固醇”每升高1mmol/L,心血管事件风险会增加约20%。 - 记性变差、注意力不集中
脑部的细小动脉变硬后,可能影响大脑供血,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短期记忆下降(比如刚说的事转眼就忘)。2023年《循环》杂志研究发现,中年时就有记忆力减退的人,后来得认知障碍的风险会高47%。 - 突然耳鸣、头晕
供应脑部的椎基底动脉血流不足时,可能突然出现耳鸣、眩晕或站不稳,常和体位变化有关(比如突然转头、起床),一般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 - 运动时胸口疼
爬楼梯、快走时,胸骨后像被压了块石头或发紧,休息或含硝酸甘油能缓解——这是典型的心绞痛,提示冠状动脉可能变窄,一般持续3-5分钟。 - 走几步就腿酸
下肢动脉狭窄会导致走路时肌肉供血不足,走几百米就小腿酸胀、疼痛,休息后能缓解(称为“间歇性跛行”);严重时就算不动也会疼(静息痛)。 - 一侧肢体凉、麻、颜色变
如果一侧手脚比另一侧凉,或皮肤发白/发紫、麻木,可能是局部血流受阻。用体温计测两边温度,差异超过2℃就要警惕。
二、吃对食物,帮血管“软回来”
- 膳食纤维+植物固醇,降低胆固醇
每天吃够25-30克膳食纤维(比如燕麦、红薯、芹菜),其中可溶性纤维(苹果、香蕉中的)占5-10克——能减少胆固醇吸收;再加上每天2-3克植物固醇(比如植物奶油、部分强化食品),两者协同作用更显著。 - Omega-3+抗氧化物,抗炎护血管
每周吃3次深海鱼(三文鱼、金枪鱼)或亚麻籽,补充EPA和DHA(Omega-3脂肪酸);搭配蓝莓、石榴等含多酚的食物,能增强抗炎效果。研究显示,这种组合能让动脉斑块进展速度慢34%。 - 少盐多钾,稳定血压
每天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下(约一啤酒盖),同时保证2600-3400毫克钾摄入——香蕉、菠菜、紫菜都是高钾食物,能帮着维持正常血压。
三、生活方式改一改,血管更健康
- 坚持有氧运动
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运动时心率保持在(220-年龄)×60%-70%(比如30岁的人,心率约114-133次/分钟)。每次运动先热身10分钟,再做30分钟主运动,最后拉伸5分钟。 - 戒烟限酒
完全戒烟10年后,心血管风险能降低50%;酒精摄入量控制在每日25克以下(约200ml红酒、50ml白酒)。戒断反应难受时,试试“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 - 管理压力
每天做3次正念呼吸(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每周练3次八段锦——能降低压力激素(皮质醇)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四、高危因素要盯紧
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家族遗传和久坐是五大高危因素,需重点防控:①每3个月测一次血压、血脂;②久坐者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③BMI超过24(比如身高1.7米、体重超68公斤)的人要制定减重计划;④有家族史的人每年做一次颈动脉超声检查。
总之,动脉硬化的预防关键在“早”——早识别预警信号,早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早控制高危因素。坚持这些干预措施,能延缓血管变硬的速度,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保持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