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不适症状,但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同的消化系统问题——从胆结石的“胆道堵塞”到急性阑尾炎的“炎症警报”,不同原因引发的腹痛特点、应对方法大不一样。了解这些知识,能帮我们更科学地识别和处理。
胆结石:胆道系统的“交通堵塞”
胆结石主要是胆固醇结晶或胆色素沉积形成的“小石头”,一旦堵在胆囊管或胆总管里,就会引发急性梗阻。如果结石直径超过8毫米,大概30%的人会出现典型胆绞痛。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成人胆结石患病率已达12.8%,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1.8倍。典型表现是右上腹突然绞痛,疼起来可能牵连右肩膀或后背,还常伴有恶心、呕吐,吃高脂食物(比如肥肉、油炸食品)后症状会加重。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1-2年做一次肝胆超声筛查;发现结石后要控制每日胆固醇摄入(不超过300毫克,比如一个鸡蛋约含200毫克胆固醇)。
肠道痉挛:胃肠动力紊乱的警示信号
肠道痉挛是肠道平滑肌“乱收缩”引起的绞痛,常见诱因有冷热刺激(比如喝冰饮)、食物不耐受(比如有些人喝牛奶会胀)、精神压力大。2023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诊治指南》提到,功能性胃肠病占慢性腹痛病例的45%-50%。典型表现是一阵阵的脐周或下腹绞痛,拉完大便或排气后会缓解。要注意的是,压力诱发的肠痉挛患者中,75%存在睡眠障碍。建议试试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从脚趾开始,慢慢收紧再放松肌肉),配合每天30分钟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改善症状。
消化性溃疡:消化道黏膜的“防御失守”
消化性溃疡是胃酸与胃蛋白酶“侵蚀”黏膜形成的“小伤口”,其中60%-80%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典型表现是周期性上腹痛——胃溃疡多在餐后1小时发作,十二指肠溃疡常出现夜间空腹痛。2022年全球共识指出,长期使用NSAIDs类药物(比如常见解热镇痛药)的人,溃疡风险会增加3-5倍。反复上腹痛的人建议及时做胃镜检查,确诊后遵医嘱进行规范的抑酸及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急性胰腺炎:消化酶的“自体攻击”
急性胰腺炎多因暴饮暴食诱发,胰腺里的消化酶“异常激活”后开始“消化”胰腺自身。典型表现是上腹部持续剧痛,还会向背部放射。欧洲胰腺研究协会2021年数据显示,40%-60%的急性胰腺炎是胆结石引起的(胆源性胰腺炎)。检查可见血清淀粉酶/脂肪酶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首选腹部增强CT明确情况。治疗关键是早期禁食(48-72小时)及液体复苏,重症患者需转入ICU监护。
急性阑尾炎:右下腹的“炎症警报”
急性阑尾炎是阑尾腔梗阻引发的急性炎症,典型症状是“转移性右下腹痛”——约25%患者初期表现为上腹或脐周疼痛,6-12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医生检查时,会发现右下腹麦氏点(肚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外三分之一处)有压痛、反跳痛(按下去再松开更疼)及肌紧张(肚子肌肉发紧)。如果超声显示阑尾肿胀(直径>6mm)伴周围积液,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女性患者要警惕继发输卵管炎,术前应完善妇科检查。
科学应对策略
突发腹痛时要遵循“三不原则”:不擅自用药、不随意热敷、不进食固体食物。可以蜷起腿侧躺着缓解不适,同时记录疼痛细节(发作时间、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比如吃了什么或做了什么之后疼)。建议随身携带健康档案,急诊时能快速提供既往病史;慢性腹痛患者可用症状记录APP,追踪饮食、排便与疼痛发作的关系。
预防腹痛需从生活方式入手:饮食遵循“彩虹原则”,每天吃5种以上颜色的蔬果(比如红苹果、绿菠菜、黄橙子、紫葡萄、白萝卜);作息尽量22:00前入睡,促进黏膜修复;运动选八段锦、太极拳等温和方式。久坐人群每小时做5分钟“腹式呼吸操”(用鼻子深呼吸让肚子鼓起来,再用嘴慢慢呼出),促进肠道蠕动。
腹痛虽常见,但不同原因的腹痛有不同特点,掌握这些知识能帮我们更冷静应对。无论是突发腹痛的“三不原则”,还是日常的生活方式调整,都是预防和管理腹痛的关键。关注身体的“疼痛信号”,科学应对,才能更好守护消化系统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