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带血别大意:识别危险信号及时就医防重症!

健康科普 / 识别与诊断2025-10-23 10:26:39 - 阅读时长4分钟 - 1621字
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病理机制及防治要点,结合最新临床研究数据揭示疾病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重点阐述症状识别、实验室检查、规范用药及预防措施,帮助公众建立科学防治认知体系。
细菌性痢疾黏液血便肠道感染
腹泻带血别大意:识别危险信号及时就医防重症!

警惕肠道发出的危险信号

如果每天拉3次以上稀便,还带着黏液或血,同时发烧(体温超过38℃),还有浑身乏力、酸痛等全身性症状,要警惕细菌性痢疾的可能。2023年《临床传染病》的研究显示,夏秋季细菌性痢疾占急性肠道感染病例的18%-25%。它的典型表现是突然发作的左下腹绞痛,总想上厕所却拉不多(里急后重),大便还有黏液和脓血。

细菌性痢疾是怎么“搞事”的?

痢疾杆菌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引发疾病:

  1. 黏附与侵袭:细菌会钻透肠道黏膜的保护屏障,在结肠的黏膜层里大量繁殖;
  2. 毒素作用:释放志贺毒素和肠毒素,破坏肠道细胞之间的连接结构;
  3. 炎症反应:激活体内的炎症因子,导致肠道黏膜充血、红肿,形成浅表溃疡。

研究显示,溃疡边缘的小毛细血管破裂,是血便的主要原因。2022年《胃肠病学》杂志提到,部分新型菌株会造成更广泛的肠道黏膜损伤,病情可能更重。

为什么会出现浑身难受的“中毒感”?

细菌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液后,会引发全身系统性反应:

  • 中枢神经系统:毒素干扰体温调节中枢,导致持续高热;
  • 循环系统:血管通透性增加,引发组织水肿和血容量不足,可能出现头晕、乏力;
  • 代谢紊乱:频繁腹泻会丢失钾、钠等电解质,导致肌肉酸痛、手脚无力,甚至心律失常。

临床数据显示,约67%的患者初发症状像流感(比如发烧、浑身酸懒),容易被误诊,延误治疗。

拉血便?别只想到痢疾,这些病也要查

出现血便时,需要医生结合症状和检查区分以下疾病:

  • 急性出血性肠炎:突然剧烈腹痛,拉血水一样的大便,全身中毒症状(比如高烧、寒战)特别明显;
  • 肠套叠:多发生在婴幼儿,典型表现是拉果酱样大便,还会一阵一阵哭闹,肚子摸起来有肿块;
  • 炎症性肠病:病程迁延不愈(比如反复拉肚子几个月),常伴随体重下降、贫血;
  • 肠道肿瘤:中老年人多见,常出现排便习惯改变(比如突然便秘或腹泻)、体重莫名下降,大便带血多是暗红色。

2021年《柳叶刀-胃肠病学》杂志强调,结合流行病学史(比如有没有接触过痢疾患者、吃没吃过不干净的食物)和粪便显微镜检,是确诊的关键。

得了细菌性痢疾,怎么治?记住这3点

现代治疗遵循三大原则:

  1. 病原学治疗:医生会根据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
  2. 对症支持治疗: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比如口服补液盐),缓解发烧(用物理降温或退烧药)、腹痛(用解痉药);
  3. 肠道管理:急性期别吃固体食物,避免加重肠道负担,症状缓解后逐步恢复低渣饮食(比如米汤、软面条)。

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治疗指南明确指出,抗菌药物不能随便用,一定要依据微生物学检测结果。

家庭护理要点

  • 饮食管理:急性期禁食固体食物,症状缓解后先喝低纤维流质(比如米汤、藕粉),再慢慢过渡到软食(比如软米饭、蒸蛋);
  • 环境消毒:患者的餐具要煮沸15分钟以上消毒,排泄物(大便、小便)要用含氯消毒液(比如84消毒液)处理;
  • 隔离防护:接触患者的粪便、呕吐物后,要用含氯消毒剂认真洗手(搓够20秒),避免交叉感染;
  • 病情观察:记好每天排便的次数、大便的性状(比如有没有血、黏液),还有有没有发烧、腹痛加重等情况,复诊时告诉医生。

有效预防措施

要远离细菌性痢疾,做好这5点:

  1. 饮用水要消毒(比如烧开后再喝),避免喝生水;
  2. 生熟食物分开加工(比如切生肉的刀和板,别用来切熟食);
  3. 厕所要定期消毒(比如用含氯消毒液擦马桶、地面),避免粪便污染环境;
  4. 认真洗手:饭前便后、接触脏东西后,用肥皂或洗手液搓洗双手至少20秒;
  5. 高风险人群(比如医护人员、幼儿园老师)可以接种痢疾疫苗,降低感染风险。

2022年《公共卫生杂志》的研究证实,综合做好这些预防措施,能让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下降73%。

如果拉肚子带血超过24小时,或者出现意识模糊、尿少、皮肤干燥等脱水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规范诊疗和科学预防,是控制疾病传播的关键。通过建立正确的防治认知,我们就能有效降低细菌性痢疾的危害,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大健康

猜你喜欢

    大健康
    大健康

    热点资讯

    大健康

    全站热点

    大健康

    全站热文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