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坐飞机时会遇到牙痛问题,这和高空环境变化密切相关——比如海拔3000米以上的气压波动,会打乱口腔微环境,容易引发牙齿敏感甚至疼痛。接下来我们从原因说起,给大家讲一套实用的防护和应对方法。
高空牙痛的三个主要原因
- 气压变化压迫牙髓
飞机巡航时,舱内气压相当于海拔2000-2500米的水平,比地面低约30%。牙齿里的牙髓腔有空气,气压降低会让气体膨胀1.5-2倍,压迫牙髓组织、刺激神经,导致突然刺痛。如果有蛀牙、补过牙或牙齿缺损,疼痛概率比健康人高4倍。 - 干燥环境削弱牙齿保护
机舱湿度长期只有10%-20%(人体舒适湿度是40%-60%),会让唾液分泌减少50%-60%,里面的保护成分也会下降。唾液本来是牙齿的“天然缓冲层”,一旦减少,冷热刺激(比如冰饮或热咖啡)会直接透过牙本质小管传到牙髓,引发敏感。 - 牙病在低压下更严重
有蛀牙(尤其是伤到牙本质的)的人,低压环境下牙本质小管里的液体会快3-5倍,刺激牙齿细胞释放炎症物质,加重疼痛;如果牙周袋深度≥4毫米,低压会让牙周膜间隙扩张1.8倍,稍微碰到牙齿就更疼。
登机前的预防方法
建议飞行前48小时开始三层防护:
- 基础护理:用含0.4%氟化亚锡或5%硝酸钾的脱敏牙膏(能堵牙本质小管或稳定神经),用改良巴氏刷牙法(刷毛45度对着牙龈沟,小幅度震颤)刷2分钟,确保有效接触。
- 化学防护:含漱0.05%氟化钠溶液,促进牙齿再矿化,增强抗刺激能力——研究显示这能让牙本质通透性降低42%。
- 生物刺激:嚼5分钟无糖口香糖,通过机械刺激让唾液分泌增3倍,形成天然保护膜;糖尿病患者改用木糖醇含片。
如果有牙周袋或深龋,建议飞行前1周找牙医做专业处理(比如氟化物凝胶封闭、树脂渗透),降低疼痛风险。
飞行中的应对策略
机舱内要动态调整:
- 控制冷热刺激:别吃温差超过45℃的食物/饮品(比如冰可乐配热咖啡),建议吃20-45℃的食物,减少牙本质小管液体流动。
- 保持口腔湿润:每小时喝150ml温水,闭着嘴慢慢咽(刺激唾液分泌);也可用浸了生理盐水的纱布盖在牙齿上,维持局部湿度。
- 平衡压力:嚼软质食物或张口呼吸(吸1秒呼2秒),平衡中耳与口腔压力;鼻塞患者提前用生理海盐水喷鼻。
如果突然疼起来,分级处理:
- 轻度疼痛:按同侧合谷穴(手背虎口)30秒/次,重复3次;同时冷敷颧骨(15秒/次,间隔5秒)。
- 中度疼痛:用含0.1%薄荷醇的口腔喷雾,通过局部麻痹缓解症状。
- 重度疼痛:可含服布洛芬缓释片,但务必遵医嘱。
飞行后的检查和长期防护
落地后做好这几步:
- 自我评估:记清楚疼痛持续时间、诱发因素(比如喝冰饮疼)、缓解方式。如果疼超过6小时或脸肿,立即就诊。
- 专业检查:牙医会用冷热测试(雪水混合物或热牙胶)看牙髓反应,结合叩诊、咬合测试找疼的牙齿。
- 必要时拍片子:拍数字根尖片(辐射0.08mSv)看牙髓腔情况,必要时做CBCT(≤0.02mSv)更清楚。
研究显示,及时就诊的患者87%能在7日内缓解。长期防护建议每6个月做一次航空适应性口腔检查——用气压模拟舱(50-100kPa)测牙齿对低压的敏感程度,提前预防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