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病是生活中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病,不同阶段会有不一样的表现——早期幼虫在体内移动时可能引发过敏反应,成虫寄生在肠道后主要影响消化功能。从流行病学数据看,我国部分地区仍有较高感染率,及时识别症状对防控疾病很重要。
先说说最常见的消化问题
蛔虫在肠道里活动,最容易引起肚子痛,多是肚脐周围一阵一阵的绞痛;食欲也会变得异常——有的人事儿特别能吃但体重不增,有的则完全没胃口。还可能出现腹泻和便秘交替、恶心呕吐等情况,这是因为蛔虫分泌的蛋白酶会干扰肠道神经传导。
长期感染的“隐形伤害”,孩子更要注意
如果感染时间长了,身体会慢慢被“消耗”,孩子表现更明显:比如体重增长慢、身高比同龄人矮,严重的还会贫血;约40%的孩子会夜里磨牙、睡不好觉、情绪烦躁,这是蛔虫代谢产物刺激神经导致的;有的孩子还会出现异食癖,喜欢吃泥土、墙皮这类不是食物的东西。
幼虫移动时,身体会“过敏”
蛔虫幼虫在体内游走时,会引发过敏反应,最典型的是“游走性荨麻疹”——痒的部位来回变,用普通抗过敏药效果不好;还可能出现阵发性咳嗽、胸闷,严重的甚至像哮喘发作一样。要是出现全身性过敏,得警惕过敏性休克,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重度感染或治疗过程中。
这些“危险信号”要立刻重视
当蛔虫数量太多或待的位置不对时,可能引发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 肠梗阻:突然剧烈腹痛,伴随呕吐、腹胀,肚子能摸到像绳子一样的包块
- 胆道蛔虫症:右上腹突然像有东西“钻顶”一样疼,疼一阵歇一阵,歇的时候和正常人一样
- 阑尾炎:蛔虫钻进阑尾引发炎症,一开始上腹疼,后来转移到右下腹
- 胰腺炎:虽然少见但很危险,上腹部持续剧痛,抽血查淀粉酶会升高
怎么防怎么治?记住这几点
- 先确诊:如果不明原因腹痛或体重下降超过2周,要查粪便虫卵;免疫学检测可以辅助诊断。
- 规范治疗:根据感染程度选驱虫方案,常用的有阿苯达唑、甲苯咪唑等,注意药物禁忌症,2岁以下孩子用药得听医生的。
- 管好环境:粪便要无害化处理,蔬菜水果一定要洗干净;餐具消毒可以用开水煮,或用含氯消毒液泡。
- 日常预防:学校、幼儿园这类集体机构要定期查寄生虫;养宠物的家庭,宠物也得同步驱虫;个人要注意手卫生,饭前便后好好洗手。
出现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 突然剧烈腹痛,还伴有呕吐、拉肚子等消化问题
- 皮肤起游走性荨麻疹,用普通药不管用
- 孩子明显瘦了,或长得比同龄人慢
- 用了驱虫药,症状还没好
特别提醒:驱虫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自己随便吃可能耽误病情或引起不良反应。治疗期间要注意症状变化,有异常赶紧复诊。
总的来说,蛔虫病虽然常见,但早发现、早处理就能避免麻烦。平时做好卫生、定期检查,有症状及时找医生,才能把蛔虫“赶出去”,保护好自己和孩子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