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颈椎间盘就像颈椎之间的“缓冲垫”,主要负责支撑头颅重量,而它的退行性变化和年龄增长关系密切——研究发现,40岁以上人群中约60%存在不同程度的颈椎退变,但只有出现神经压迫症状时,才需要医学干预。随着椎间盘水分流失,椎间隙会变窄,椎体边缘可能长出骨赘(“骨刺”),这些结构改变可能压迫周围神经和血管,引发脖子持续性钝痛。
神经根型颈椎病最典型的表现是上肢“放射性疼痛”,就像“过电”一样。如果椎间盘突出或骨质增生压到神经根,患者会出现手指麻木、刺痛的感觉。2023年《脊柱外科杂志》研究证实,70%的这类患者通过规范保守治疗能明显好转。而且不同手指的麻木位置,能提示受压神经的具体节段,对医生诊断很有帮助。
现代生活方式让颈部肌肉长期处于“紧绷状态”——比如持续低头超过4小时,胸锁乳突肌(脖子前面的肌肉)和斜方肌(肩膀到脖子的肌肉)会产生代谢负担,容易引发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这种问题会形成“肌肉痉挛→局部缺血→代谢产物堆积→疼痛加剧”的恶性循环。临床观察发现,每工作1小时做5分钟“反向拉伸”(比如抬头、后仰脖子),能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特征是“体位性眩晕”,也就是转头时突然头晕。当颈椎退变导致横突孔(椎动脉穿过的骨头孔)变窄时,椎动脉血流会受限,从而引发眩晕。2022年多中心研究显示,慢性头晕病例中约15%是这种类型的颈椎病。诊断时要和耳石症等前庭系统疾病区分开,建议做头颈联合MRI检查,评估血管受压程度。
科学管理颈椎健康,要遵循三个原则:
1. 姿势矫正 调整工作设备高度,让视线与屏幕中心保持水平;看手机时把手机抬到胸部高度,能减少30%的颈椎负荷。
2. 运动干预 推荐“米字操”(用下巴写“米”字)和肩胛骨画圈运动,通过多方向活动改善颈部肌肉协调性。急性发作期可以做等长收缩训练(比如手抵前额、脖子对抗发力但不移动),但要避免快速甩头等危险动作。
3. 症状监测 如果出现持续性剧烈疼痛、上肢没劲或走路不稳,要及时做影像学检查:X光能看骨赘形成,MRI能清晰显示神经根和脊髓受压情况。
康复训练要分阶段进行:急性期(疼痛剧烈时)以局部热敷为主,每次不超过15分钟;亚急性期(疼痛缓解后)可开始等长收缩训练,增强颈部肌肉;恢复期(症状基本消失)要结合肩胛部肌肉训练(比如耸肩、扩胸),维持颈椎稳定性。另外,颈托使用别超过2周,长期戴会加重肌肉废用性萎缩。
临床数据显示,80%的颈椎病患者通过规范治疗能缓解症状。建议执行“20-20-20”护颈原则:每20分钟抬头活动颈部,注视6米外目标20秒。如果疼痛持续超过2周或影响日常活动,要去正规医疗机构评估,避免盲目做非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