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源性眩晕是颈椎病常见的伴随症状,多因颈椎老化退变(比如骨头增生、椎间盘变“老”)影响椎动脉供血引起。当动脖子或改变体位时,增生的骨赘、退变的椎间盘或紧绷的肌肉可能压到椎动脉,导致脑干、前庭系统(管平衡和空间感的部位)供血忽多忽少,从而引发眩晕,还可能伴随平衡差、看东西重影等症状。
急性眩晕发作,先做这3步
突发眩晕(尤其是动脖子或换姿势时晕),记住三步快速处理,能降低跌倒风险:
- 立刻停下动作,蹲下来或慢慢躺平——降低重心,避免摔倒;
- 找个稳固的东西扶好(比如桌子、墙),保持不动,千万不要转脖子;
- 身边人可以用衣服垫在脖子两侧,帮着维持颈椎不歪不扭的中立姿势。 有临床数据显示,规范做应急处理能让跌倒风险降低80%以上。如果症状持续超过10分钟还没缓解,一定要赶紧去医院。
物理治疗,帮你缓解压迫
康复科常用三种联合物理治疗方法,需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
- 机械牵引:用专业设备拉开椎体间的距离,减轻对椎动脉的压迫;
- 热疗+按摩:热疗让局部升温,放松后脑勺下方紧绷的肌肉,配合按摩改善血流;
- 穴位刺激:刺激风池、天柱等穴位,调整负责平衡的前庭神经功能。 建议每周做3次,连续4周为一个完整疗程。
药物干预,遵医嘱是关键
急性期用药主要是缓解症状、改善供血,具体用什么药得由医生根据个体情况判断——一定要严格遵医嘱使用,不能自己加药、减药。治疗期间还要定期复查血流情况,让医生调整方案。
日常防护,做好3件事
想减少眩晕发作,日常得做好这3个重点:
- 睡对枕头:用蝶形枕头,维持颈椎正常的向前弯曲弧度,枕头高度控制在8-12厘米(大概一个拳头高);
- 视觉训练:每工作20分钟,跟着“∞”字轨迹转转眼球——帮着增强身体自我平衡的调节能力;
- 练颈肩肌力:做改良版米字操时加入“肌肉用力但不带动脖子动”的静力训练(比如颈肩部抗阻练习),注意控制动作幅度,别太用力。
这些信号,提示要赶紧就医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立刻去医院做检查,可能是严重问题的信号:
- 眩晕同时单侧耳朵听力越来越差;
- 看东西重影持续超过15分钟;
- 手放射性麻木,握东西没力气;
- 走路越来越不稳,容易摔。 这些表现可能提示椎动脉撕裂或脊髓受压迫,需要做磁共振血管成像(专门看血管的检查)明确诊断。
颈椎源性眩晕的管理,核心是“早处理、规范治、日常护”。突发眩晕先按应急步骤做,别硬扛;平时坚持物理治疗和日常防护,比如睡对枕头、做视觉训练、练颈肩肌力;出现危险信号赶紧就医。只要把这些做到位,就能有效减少发作,让生活更稳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