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疾病(CAD)是最常见的心脏病类型,通过影响向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引发心肌缺血。美国2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2,000万患者(约占总人口7%),男女均可发病。该病本质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斑块破裂可引发血栓形成,进而造成心肌梗死。
病因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始于血管内皮损伤,高血压、慢性炎症和高血糖等因素可破坏血管壁完整性。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糖尿病、肥胖、吸烟、酗酒等代谢综合征表现构成主要危险因素。种族差异明显,非裔、西班牙裔和白种人发病率较高,家族史提示遗传因素的重要作用。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包括:
- 心绞痛:胸骨后压迫感/紧缩感,可放射至左臂、下颌,持续不超过5分钟
- 诱发因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寒冷刺激等
- 缓解规律:去除诱因后症状缓解
特殊人群表现:
- 女性/糖尿病患者多见非典型症状(呼吸困难、消化不良、出汗、疲劳)
-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占比达25%,需警惕"沉默性心梗"
诊断方法
- 影像学检查:
- 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评估斑块负荷
-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无创评估血管狭窄
- 心导管检查:金标准诊断技术
- 功能评估:
- 负荷试验:运动或药物诱发缺血反应
- 心电图动态监测:捕捉缺血性ST段改变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药物类别 | 代表药物 | 治疗作用 |
---|---|---|
β受体阻滞剂 | 美托洛尔、卡维地洛 | 降低心率/心肌耗氧量 |
钙通道阻滞剂 | 地尔硫卓、氨氯地平 | 缓解血管痉挛 |
ACE抑制剂 | 赖诺普利、雷米普利 | 控制血压/改善预后 |
他汀类 | 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 | 降低血脂/稳定斑块 |
抗血小板药 |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 预防血栓形成 |
硝酸酯类 | 单硝酸异山梨酯、硝酸甘油 | 扩张冠状动脉 |
介入治疗: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支架植入治疗血管狭窄
- 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多支病变的手术治疗
综合管理:
- 生活方式干预
- 每周150分钟中强度运动(如快走)
- 地中海饮食:高纤维、低饱和脂肪、控制钠盐
- 戒烟限酒:吸烟导致CAD死亡风险增加33%
- 康复治疗
- 心脏康复计划:运动训练+心理支持
- 定期监测:每3-6个月复查血脂/血压/血糖
一级预防
- 高危人群筛查:40岁以上建议每年检测
- 血脂四项
- 糖化血红蛋白
- 超声心动图
- 阿司匹林争议:
- 动物实验证实可稳定斑块
- 临床证据显示出血风险可能超过获益
- 当前指南不推荐常规用于一级预防
常见问题
Q:CAD可以治愈吗?
A:虽无法完全治愈,但积极干预可延缓进展。病例显示强化降脂治疗使斑块体积缩小达20%。
Q:患者生存期?
A:经规范化治疗5年生存率>85%,关键在控制危险因素和坚持用药。
Q:相关疾病?
A:动脉粥样硬化系统性病变包括:
- 颈动脉疾病(脑卒中风险↑2-3倍)
- 外周动脉疾病(间歇性跛行)
- 肾动脉狭窄(继发性高血压)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