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和口腔疱疹都是常见的口腔问题,很多人容易搞混——明明都是嘴里疼,为啥有的是疱疹有的是溃疡?其实两者在“为什么会得”“长什么样”“恢复规律”甚至“更爱找谁”上都不一样。今天就从五个方面把它们说清楚。
一、为啥会得?病毒“藏起来”作乱vs 多种因素“凑”出来
口腔疱疹主要是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引起的,属于传染病。这种病毒特别“狡猾”——第一次感染后,会悄悄躲在三叉神经节里“潜伏”,等你免疫力下降(比如感冒、熬夜、压力大),它就跑出来兴风作浪。
口腔溃疡的原因更复杂,比如缺维生素B、铁、锌这些营养;免疫力“失衡”(比如某些免疫细胞太活跃);有消化病(像乳糜泻、炎症性肠病);还有遗传——大概10-30%经常犯口腔溃疡的人,家里人也有类似情况。
二、长什么样?“水疱串”vs“红肿凹坑”
口腔疱疹的发展有明显“步骤”:一开始是红斑,接着长出一堆密密麻麻的透明小水疱(像串起来的小水珠,直径1-3mm),水疱破了会变成浅糜烂面,最后结黄色痂皮,全程都有灼热感,像嘴里贴了块烫东西。
口腔溃疡直接是“凹坑”——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直径一般2-10mm,中间盖着灰白色的“假膜”,边缘红肿鼓起来,底部有点凹。如果溃疡超过10mm(叫重型阿弗他溃疡),周围会肿,好之后可能留疤。
三、好得快吗?“按时好”vs“反复来”
口腔疱疹有“自限性”,不用特别治也会自己好——第一次感染大概7-14天好,复发的话5-10天就好。
口腔溃疡的恢复时间差别大:80%是轻型,7-14天自己好;重型的可能拖几个月;还有人会“周期性复发”,比如每月一次或一年几次。要注意,如果溃疡超过2周还没好,得警惕是不是口腔癌前病变,别拖着。
四、更爱找谁?小朋友vs 年轻人,女性更多
口腔疱疹最爱找小朋友——6个月到3岁的孩子,第一次感染的比例高达90%。成年人如果复发,大多是因为免疫力低(比如HIV感染、做过器官移植)。
口腔溃疡更爱找10-30岁的年轻人,女性比男性多30%左右。还有些特殊情况要注意:孕妇得疱疹可能影响肚子里的宝宝;有自身免疫病(比如白塞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人,经常会有难好的口腔溃疡。
五、怎么处理?先做好基础护理,不对赶紧找医生
基础护理要做好:
- 饮食尽量软:别吃尖锐(比如薯片、坚果)、辛辣或含酒精的食物,推荐喝流质或半流质(比如粥、软面条);
- 保持口腔干净:用氯己定含漱液维持卫生,疼得厉害可以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得听医生的);
- 提高免疫力:每天睡够7小时,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
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48小时内):
- 溃疡越变越大(超过25mm)或出现坏死;
- 伴随发烧(超过38.5℃)、脖子淋巴结肿大;
- 常规处理10天没好,反而更严重;
- 孕妇、哺乳期女性或小朋友出现大面积溃疡。
最新研究有啥发现?
近年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通过影响免疫力,让溃疡更爱复发。2023年还有研究显示,血清维生素D水平低的人,溃疡更容易复发——适当补充维生素D可能降低复发风险,但需监测血钙水平(别自己乱补)。
还要注意和带状疱疹区分!
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特点是“单侧、带状分布”的水疱(像一条蛇缠在一边脸上/脖子上),还伴随神经痛(像针戳、电击一样),多找中老年人。和口腔疱疹的区别是:疱疹是“一堆小水疱”,带状疱疹是“一条水疱”,而且疼得更厉害。
其实只要记住这些区别,就能早认出是疱疹还是溃疡,别乱用药耽误时间。如果嘴里的“小伤口”一直不好,赶紧去做检查——比如查疱疹病毒抗体、免疫力、有没有其他病,才能精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