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吃坏肚子的人特别多——其实这大多是食物中毒惹的祸。从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到上吐下泻,背后藏着身体和细菌的“战争”,学会科学应对才能快速恢复,还能避免下次“踩坑”。
为什么吃坏东西会又拉又痛?
当你吃了被污染的食物,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这些坏细菌会黏在肠道内壁的细胞上。它们分泌的“肠毒素”会打乱肠道细胞吸收水分和盐分的节奏,导致大量水分留在肠子里;炎症还会让肠道肌肉“抽抽”,这就是又拉又痛的原因。更麻烦的是,细菌会破坏肠道的“保护墙”,让肠道变得更容易“漏”,严重时会导致体内盐分和水分失衡,甚至身体里的血不够用。
食物中毒的典型表现,早识别早处理
食物中毒最常见的就是急性胃肠炎——先开始肚子周围突然绞着痛,接着拉像水一样的稀便,一天拉3-10次,大概6成的人还会又吐又恶心。如果拉吐得太厉害,站起来会头晕、眼睛发花(这是体位性低血压)。这些情况要警惕:烧到39℃以上、拉血便、昏昏沉沉没精神,说明细菌可能“钻”进肠道里了,或者已经引起全身炎症。
在家怎么护理?记住“补液优先”原则
在家处理要先补液体,别让身体脱水。冲口服补液盐要严格按说明书来:成人一般500毫升水加对应量的粉末,小孩要用专门的低渗版。黄连素(盐酸小檗碱)能帮着抑制肠道里的坏细菌,但孕妇、有溶血性贫血或者“蚕豆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人不能用,用前一定要看说明书。药用炭片会吸走其他药的效果,要隔2小时再吃;益生菌要和抗生素隔开2小时吃,不然活菌会被杀死。
吃什么能养肠道?循序渐进最重要
刚发病的6-12小时,先少量喝米汤,比如每2小时喝50毫升;等不那么难受了,再吃“少渣”食物(不容易刮到肠道的)。要遵循“三低一高”:少纤维、少脂肪、少乳糖,多补钾——比如每天吃2次土豆泥(每次100克)、2根香蕉压成泥、几片烤面包。头3天别喝含糖饮料、别吃芹菜韭菜这类高纤维蔬菜,也别喝牛奶(防止乳糖不耐受加重腹泻)。
什么时候必须去医院?这些信号要警惕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赶紧去医院:吐得吃不下东西,一天尿量不到400毫升(大概一瓶矿泉水的量);昏昏沉沉、皮肤捏起来很久才弹回去(中度脱水);小孩脑门儿凹下去、哭的时候没眼泪;免疫力低的人、孕妇、65岁以上的老人难受超过24小时。医生一般会查血常规(白细胞超过12×10⁹/L可能有感染)、大便常规(每高倍镜下白细胞超过5个提示细菌“钻”进肠道里了)。
厨房是预防关键!这些习惯要记牢
预防食物中毒,厨房是重点:食物储存要避开“危险温度区”——5℃到60℃之间,细菌长得最快;生肉要单独放在冰箱下层,别碰到熟的东西;生熟砧板要分开,最好用能高温消毒的塑料砧板;餐具消毒用煮沸最靠谱,要煮5分钟以上,用微波炉的话就用湿纸巾包着加热3分钟;冷藏的食物中心温度要在4℃以下,冷冻的要低于-18℃。
老人、小孩、孕妇这些特殊人群,要 extra 注意
糖尿病患者腹泻时要小心“酮症酸中毒”,每4小时测一次血糖;免疫力低的人(比如吃免疫抑制剂的),症状出现12小时内就赶紧喝补液盐预防脱水;宝宝腹泻要用专门的婴幼儿补液盐,每15分钟看看脑门儿有没有凹、皮肤弹性好不好;老人要是吃着降压药(比如XX普利类的),腹泻时要先停一停,防止高钾血症。
其实食物中毒不可怕,关键是“防”和“治”都要科学——平时把好厨房关,吃坏肚子先补补液,该去医院别硬扛。记住这些方法,就能少受“吃坏肚子”的罪,也能保护家人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