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里,老年人因为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退化,容易出现热平衡失调,进而中暑。当出现核心体温升高、多个身体系统功能异常时,除了物理降温,营养支持就成了关键的辅助治疗手段。临床研究显示,这时候的营养干预要遵循“三维持一避免”原则——维持有效血容量、维持电解质平衡、维持营养供给,同时避免加重胃肠负担。
水分代谢管理要点
补充体液要根据个人情况来。研究发现,0.9%氯化钠溶液这类等渗液体纠正脱水的效果比单纯喝水好,但家庭护理中可以自己配补液:每500毫升饮用水里加1.25克食用盐(大概小指甲盖大小的量)和20克葡萄糖(差不多1勺)。这种配比更符合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需求,能让水分更好被身体利用。要注意,含糖饮料可能加重血糖波动,不宜作为常规补液选择。
胃肠功能保护策略
中暑时,消化系统在应激状态下会出现运动功能紊乱,建议吃“三低”食物:
- 低纤维:把谷物做得烂一点,比如熬出米油的米汤粥;
- 低脂肪:用蒸、煮的方式做蛋白质食物,比如去脂鸡蛋羹;
- 低刺激:把淀粉类食材预消化,比如藕粉隔水蒸成凝胶状。
临床观察显示,吃半流质(比如粥、蛋羹)能减少肠胃不舒服的情况,但一次别吃超过200毫升(大概小半碗)。
电解质补充方案
钾和钠的平衡对神经、肌肉功能很重要。西瓜汁和电解质水按3:1混合,能补充天然钾源,但要注意控制含糖量;带皮冻过的黄瓜可以当辅食给口腔降温,但不是主要营养来源;柑橘类水果要小心吃,里面的有机酸可能刺激肠胃黏膜,最好加热后少吃一点。
蛋白质摄入管理
补充蛋白质要慢慢来。一开始每天每公斤体重吃0.8-1.0克,分几次少量吃。蒸蛋羹里加点头菇、香菇之类的菌菇,能增加鲜味氨基酸,改善食欲;大豆制品选凝固型豆腐(比如北豆腐),它的蛋白质更容易被身体利用。特殊医学用途的蛋白质补充品要在医生指导下用。
饮食禁忌警示
有些食物会加重身体负担,要避开:
- 高糖食物:含糖饮料可能诱发高渗状态;
- 高脂食物:动物脂肪会让胃排空变慢;
- 粗纤维食物:可能导致肠胃堵塞。
吃错东西可能会拉肚子、电解质失衡,一定要严格控制饮食。
膳食方案调整依据
根据中暑严重程度调整饮食:
- 轻度:吃流质(比如米汤、藕粉),每2小时记一下喝了多少、排了多少;
- 中度:过渡到半流质(比如粥、蛋羹),加一点稠的流体;
- 重度:需要结合肠内营养产品,由专业人员指导。
建议用有刻度的杯子、食物秤、尿液检测工具这些标准化工具,随时评估效果。
医疗衔接注意事项
如果出现意识不清、一直吐、尿变少等情况,要马上送医院。在医院治疗时,饮食要和静脉补液、吃药时间、康复进度配合好。研究发现,规范的饮食过渡能缩短住院时间,但一定要在医疗团队指导下做。
总的来说,中暑后的营养支持是辅助恢复的重要环节,核心就是围绕“三维持一避免”原则,从水分、电解质到蛋白质都要循序渐进,同时保护肠胃、避开禁忌食物。对老年人这类易感人群来说,做好这些能帮助身体更快恢复,一旦出现严重症状及时就医,才能减少并发症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