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健康是口腔甚至全身健康的重要基础,想要护好牙周,科学的检查是关键第一步。不同的检查项目能从基线数据、炎症程度、骨组织情况到全身关联等角度,全方位评估牙周状态,帮我们精准发现问题、制定对策。
常规口腔检查:建立牙周健康基线数据
如果平时有牙龈出血、牙齿松动或移位的情况,先做常规口腔检查准没错。医生会用探针测量牙齿松动度,正常牙齿的松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毫米,要是超过这个范围,可能提示有病理性问题。有数据显示,60%以上的老年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牙齿位置改变,规范的常规检查能帮我们分清是正常老化导致的生理性移位,还是炎症引起的松动。第一次就诊时建议让医生建立牙齿动度记录表,作为后续追踪的基准数据,方便对比变化。
牙周专科检查:量化炎症严重程度
用牙周探针给每个牙齿测6个点的深度,是评估牙周组织破坏程度的“金标准”。每个牙齿要测脸颊侧的近中、中间、远中三个点,以及舌头侧的三个点,正常情况下探针能探到的深度不超过3毫米。如果探到4毫米以上的“深口袋”(牙周袋),而且探诊后出血,说明炎症正在活动。最新研究发现,联合龈下菌斑显微镜检查能让诊断准确率提升23%,可以作为常规检查的补充项目。
影像学检查:可视化骨组织病变
数字影像技术能精准“看到”牙槽骨的吸收程度和形态变化。全景片可以显示牙根形态及骨头缺损的范围;锥形束CT(CBCT)的辐射剂量比传统CT低70%,还能生成三维的骨组织影像,更直观。有临床试验表明,用CBCT做骨增量手术的术前规划,成功率可达89%,特别适合需要进行组织再生治疗的复杂病例。
全身关联检查:血糖代谢与牙周交互评估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老年牙周炎患者很重要。研究证实,这个指标每升高1%,牙周炎症进展的风险就增加15%。建议同时检测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因为单独查空腹血糖可能会遗漏30%的糖尿病前期病例。有代谢异常的患者需要加强牙周维护频率,临床数据显示,规范治疗后牙齿留存率能提升40%。
检查结果应用与长期管理
根据检查结果会制定分级治疗方案:轻度炎症只需基础治疗,包括龈上洁治(洗牙)和龈下刮治(深层清洁);中重度病例要分阶段治疗,先优先控制感染,再进行组织再生手术。家庭护理方面,要配备牙缝刷和抗菌漱口水,临床试验显示含氯己定的漱口水能让菌斑控制效率提升35%。建议建立口腔健康档案,每3-6个月复查一次牙周袋深度及炎症指标,动态监测病情变化。
总之,牙周健康检查是一个从局部到全身的综合评估过程,通过常规检查、专科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全身关联检查,我们能全面了解牙周状况。再结合分级治疗和长期管理,无论是基础护理还是定期复查,都能帮我们有效维护牙周健康,守住牙齿的“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