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症状往往不明显,而且每个人表现不太一样,早识别这些症状能为早期处理提供线索。
症状识别:五大要注意的信号
1. 没有特定规律的腹痛
上腹部疼痛每个人表现不同,发作时间和吃饭规律没关系。疼起来可能是灼热感(胃酸刺激引起)、胀胀的疼(胃动力不好)或者闷闷的疼(黏膜有炎症)。有的患者还会从胸骨后面一直疼到后背,这时候要注意和心脏问题引起的疼痛区分开。而且疼得越厉害,不一定说明胃黏膜伤得越重。
2. 和胃动力有关的嗳气
嗳气次数和胃酸分泌多少有关——如果嗳气有酸味,可能是胃酸太少;如果是不自觉吞了空气导致的嗳气,大多是胃动力不好。嗳气和吃饭快慢、吞咽习惯关系很大,还有些因为功能问题嗳气的人,往往容易焦虑。
3. 吃完饱胀或早饱
吃了油腻食物后,上腹部胀得难受超过2小时,可能是胃里的食物排空太慢了。早饱(吃一点就觉得饱)是因为胃容纳食物的能力下降,这类人吃完饭后上腹部按下去还会疼。
4. 食欲忽好忽坏
食欲不稳定和胃里一种叫胃泌素的物质分泌异常有关,有的人会一段时间不想吃,一段时间又吃很多。还有人会特别厌恶某类食物(比如肉类),体重要么下降要么上升,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5. 消化道的自我保护反应
恶心、呕吐是胃黏膜的自我保护反射,大多在早上空腹或吃完东西1小时内出现。如果只是干呕,可能是胃体部炎症影响到了控制呕吐的神经,要小心胃黏膜萎缩的风险。
症状监测与诊疗衔接方案
系统记录症状对医生判断病情很有帮助。建议用“症状日记”来记——每天分时间段写下肚子痛的程度(0-10分,分数越高越疼)、嗳气多少次、吃了多少东西,还有其他伴随的不舒服。要重点注意几种症状一起出现的情况:比如又胀又瘦,可能是营养没吸收好;拉黑便加腹痛,要先排除消化道出血;慢慢变得咽东西困难,可能是器官本身有问题。
饮食管理原则:
- 减少物理刺激:别吃太粗糙、太烫的食物;
- 减少化学刺激:少喝咖啡、酒;
- 调节胃动力:每天吃够25克以上的膳食纤维;
- 矫正进食习惯:每口饭嚼15-20次,两餐间隔至少3小时。
就医决策路径:
出现以下情况,5天内一定要去看病:
- 症状连续8周没缓解;
- 咽东西疼或咽不下去;
- 不明原因贫血或拉黑便;
- 体重比原来掉了5%以上。
标准的诊疗流程一般是这样的:第一步,医生问症状、做身体检查;第二步,查胃泌素、幽门螺杆菌等;第三步,做经鼻胃镜(这是最准确的检查方法);第四步,取一点胃黏膜组织做病理分析;第五步,根据是萎缩性还是非萎缩性胃炎,制定治疗方案。
要提醒的是,民间说的“养胃”方法没有科学证据支持。研究显示,规范治疗能让85%的患者症状明显好转,但一定要在消化科医生指导下针对个人情况治疗。每6-12个月定期复查,对预防胃黏膜病变加重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