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核心用的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通过导管注入造影剂后,用计算机去掉骨骼、软组织的干扰,只留下清晰的血管动态影像,既能看血管的解剖结构,还能评估血流的动态变化。
现代脑血管造影已经是微创操作,流程大致是这样的:1. 穿刺选路:现在越来越多用桡动脉(手腕处的动脉),打局部麻药就行,术后要固定的时间比大腿根的股动脉短很多;2. 导管操作:医生在X线透视下,用导丝和导管插进血管,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觉到导管经过某些血管时的刺激;3. 打造影剂:用高压注射器控制流速,用量符合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的安全标准;4. 拍影像:会动态采集动脉期、毛细血管期、静脉期整个循环过程的影像。
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插导尿管,只有这些情况才用:有尿潴留风险的患者、预计操作时间比常规长的、比如前列腺增生这类特殊人群;现在也有替代方案,比如便携式集尿装置,能有效降低医源性感染的风险。
检查前要做好这些准备:1. 过敏评估:现在指南不常规做碘过敏试验,但一定要详细告诉医生过敏史;2. 皮肤准备:穿刺部位要保持清洁,别用刺激性的清洁产品;3. 基础病管理:血压、血糖要控制在合适范围,抗凝药物的使用方案要调整。
检查过程中可能会有这些常见的生理反应,不用太担心:打局部麻药时的短暂刺痛感;导管经过某些血管区域时的酸胀感;造影剂通过时的全身温热感;设备运转产生的环境噪音;术后加压包扎时的局部压迫感。
术后管理重点要注意:1. 活动指导:根据穿刺的路径(桡动脉或股动脉)选择制动方案,要多喝温水促进造影剂排泄;2. 并发症监测:重点观察穿刺部位有没有红肿、渗血,有没有头疼、手脚无力之类的神经系统症状,以及有没有过敏反应;3. 饮食建议:术后可以喝电解质饮品,避免含咖啡因的饮料。
现在脑血管造影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新型造影剂大大降低了肾毒性风险,三维成像技术能把血管的空间分辨率做到亚毫米级(更清楚),镇静麻醉技术的进步也让患者的检查体验更好。这些进展既提升了检查的安全性,也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