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蚊症是一种常见的眼科问题,但你真的了解它吗?前段时间,有患者以为吃明目地黄丸就能治好飞蚊症,结果病情延误。其实,很多人对飞蚊症和明目地黄丸的疗效存在误解。接下来,就带大家深入了解飞蚊症,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
飞蚊症为何缠上你?治疗误区大揭秘
飞蚊症的发病主要是由于玻璃体液化、后脱离,也可能是视网膜病变引起。随着年龄增长,玻璃体就像老化的果冻开始液化,高度近视、眼部受过外伤的人,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更高。一旦玻璃体结构发生变化,药物可没办法让它逆转回去。
很多人觉得明目地黄丸能治飞蚊症,这可就错啦!它的主要成分有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等,适用于肝肾阴虚导致的眼干、视力模糊。但飞蚊症是玻璃体的问题,所以明目地黄丸只能缓解眼部疲劳,根本治不了飞蚊症,“缓解眼部疲劳≠治疗飞蚊症”,大家可别再被误导了。
飞蚊症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的一般不用特殊处理,但要定期检查眼底。要是出现病理性飞蚊症,像视网膜裂孔、玻璃体出血,可能就得用激光光凝术、玻璃体切割术等治疗。如果突然出现闪光、视野缺损等紧急情况,必须马上就医。
科学应对飞蚊症,日常管理有妙招
发现眼睛有飞蚊,咱得学会自己监测症状。可以留意飞蚊的数量、形态有没有变化,有没有伴随闪光、视力下降等症状。要是飞蚊突然增多、形态改变,或者出现闪光、视野缺损,最好在24小时内去看医生。
日常管理也很重要。用眼每45分钟就休息一下,看看远处、活动眼球。眼睛和屏幕保持至少50厘米的距离。饮食上,多吃富含维生素A、C、E的食物,比如胡萝卜、橙子、坚果等,每天保证1500 - 2000毫升的饮水量。像跳水、蹦极这类剧烈运动,飞蚊症患者最好别做。
做了激光或手术的患者,术后3天要检查眼压、视力,1周复查眼底,1个月还要再详细检查一次。家里的照明别用强光直射眼睛,湿度控制在50% - 60%,可以用加湿器或者除湿器来调节。
长期健康管理,远离飞蚊症风险
为了更好地预防飞蚊症,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个性化预防计划。近视人群最好每年做一次眼底检查,40岁以上的人,每1 - 2年做一次OCT筛查。下面是一个示例表格,供大家参考:
人群检查项目检查频率 近视人群眼底检查每年一次 40岁以上人群OCT筛查每1 - 2年一次 飞蚊症可能会影响心情,大家可以试试深呼吸和渐进式肌肉放松法来缓解压力。网上很多“特效药”宣传,大家要学会甄别。如果宣传说能快速根治、包治百病、不用检查直接用药,基本就是虚假宣传。
需要注意的是,视网膜脱离是严重的眼部疾病,而病理性飞蚊症可能是其早期信号之一。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应高度警惕:“幕布样遮挡”、视野中有黑影飘动、闪光感加重、视力突然下降、飞蚊数量急剧增多等。家里人可以帮患者做单眼遮盖测试,让患者分别用左右眼看东西,看看有没有异常。
飞蚊症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区分生理和病理情况,有问题及时去正规医院,日常也要做好防护。大家可别依赖单一药物,定期做专业的眼科检查才是防控飞蚊症的关键。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起来,保护好自己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