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如果发现舌尖或舌面出现白色斑点,不用过于慌张,先通过成因分析初步判断——临床数据显示,约78%的舌部白点与口腔菌群失衡有关,剩下的大多是物理刺激或暂时的饮食残留引起的。
真菌感染是最常见原因
白色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正常情况下和人体和平共处。但当免疫力下降(比如感冒、疲劳),或长期用广谱抗菌药时,口腔菌群平衡被打破,这种菌就会过度繁殖引发感染。感染后最典型的表现是舌面或口腔其他部位出现乳白色斑块,强行用棉签擦掉的话,下面会露出发红的创面,有些还带有小出血点。像糖尿病患者(唾液含糖量高,给念珠菌提供“养分”)、戴假牙的人(假牙压迫黏膜,局部潮湿),都属于易感人群。
这些情况也会导致舌部白点
- 物理烫伤:吃太烫的粥、汤或火锅,不小心烫伤舌黏膜,初期会出现白色小斑点,通常1-2天就能自行消退。
- 化学刺激:含酒精的漱口水会刺激口腔黏膜,长期用可能导致黏膜角质化异常,从而出现白色斑点。
- 饮食残留:吃了牛奶、鸡蛋、奶酪等高蛋白食物后,没及时刷舌头,食物残渣会粘在舌面上,形成像奶渍一样的白色斑点,其实是暂时的“脏东西”。
自己在家怎么判断和护理?
用棉签轻擦是最简单的自查法:如果是饮食残留这类“生理性”的,轻轻一擦就掉,而且不疼;如果是真菌感染等“病理性”的,斑块粘得很牢,擦的时候会有点疼,下面的黏膜还发红。
居家护理可以这么做:
- 用2%-4%的碳酸氢钠溶液(小苏打水)漱口,每天3-4次,能改变口腔酸性环境,抑制念珠菌生长;
- 用软毛牙刷搭配非研磨性牙膏(避免摩擦损伤黏膜),刷牙时轻轻刷舌面,清理残留;
- 戴假牙的人,每晚取下假牙,用稀释白醋溶液(白醋加温水)浸泡,第二天再戴;
- 适当补充复合维生素B族,帮助口腔黏膜修复。
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去医院
不是所有白点都能自己好,有以下信号时说明问题可能更严重,要及时就医:
- 白色斑块持续3天以上没消退;
- 伴随味觉减退(吃什么都没味道)或吞咽困难(咽口水、吃饭卡);
- 口腔黏膜出现散在小溃疡;
- 体温超过37.5℃(提示可能合并细菌感染)。
日常预防做好这几点
- 牙刷定期“消毒”:每周用50-55℃热水泡牙刷10分钟,杀死刷毛里的细菌;
- 补充益生菌:办公室备点无糖益生菌含片,平时含一片,维持口腔菌群平衡;
- 控制基础病:糖尿病患者严格控血糖,避免给念珠菌“可乘之机”;
- 长期用药注意:长期用激素类药物的人,每天多做几次口腔冲洗(比如用温水漱口),减少感染风险。
要提醒的是,网上流传的“碘酒涂抹”“盐水强擦”等偏方别试,反而会刺激黏膜加重损伤。确诊需要做真菌镜检,医生一般会开局部抗真菌药物,要按疗程用14-21天。免疫力正常的人治好后很少复发,但有糖尿病等基础病的人,要重点管好基础病,才能避免反复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