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反复疼痛别只当普通炎症,其实可能藏着更深层的健康问题。临床数据显示,超过60%的成年人都经历过牙龈反复疼的情况。弄清背后5个关键诱因,能帮大家更有效地预防和应对。
牙菌斑:牙龈发炎的“根源凶手”
牙菌斑是附在牙齿表面的细菌团,就算日常刷牙,也可能有残留。研究发现,没清干净的牙菌斑,24小时内就会变硬形成牙结石。建议用“改良巴氏刷牙法”(刷毛45度斜对着牙龈沟,小幅度水平颤动),用电动牙刷能刷得更彻底。要注意的是,真正引发牙龈红肿、疼痛的“罪魁祸首”,是牙菌斑代谢产生的内毒素——它会直接刺激牙龈引发炎症。
牙结石:让炎症“升级”的“催化剂”
牙结石表面粗糙,像“细菌磁铁”一样吸附更多毒素和细菌。临床观察发现,牙龈下面的牙结石越多,牙周袋(牙龈和牙齿之间的缝隙)往往越深,炎症也越难好。想要彻底清除牙结石,得靠专业洗牙(洁治)加上深层刮治(清理牙龈下的结石),建议每6-12个月去查一次口腔,根据情况处理。
修复体问题:假牙没戴对,牙龈也“受伤”
活动假牙的边缘太尖、贴合度不好,或者长期戴不摘,都会反复摩擦牙龈。时间久了,可能导致牙龈红肿、增生(变肿)甚至萎缩。建议每天戴假牙别超过14小时,晚上一定要摘下来泡在清水里;还要定期找医生调整假牙形状,避免持续刺激牙龈。
系统性疾病:牙龈疼可能是全身病的“信号”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这些全身病,会改变牙龈对炎症的反应——比如血糖没控制好的糖尿病患者,就算治了牙周病,效果也会差很多;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让牙龈更敏感、更容易肿。另外,睡眠不好还会影响唾液里的免疫蛋白分泌,间接降低口腔抵抗力,让牙龈更爱发炎。所以牙龈反复疼,别只盯着牙,可能要查查全身情况。
饮食习惯:吃错了也会“养”坏细菌
吃完酸的(比如橘子、醋、酸奶)立刻刷牙,反而会加重牙釉质(牙齿表面的保护层)损伤——因为酸会软化牙釉质,此时刷牙容易磨掉表层。建议等30分钟再刷。平时多吃含钙、磷的食物(比如牛奶、豆制品、鱼虾),能帮牙釉质修复;而经常喝含糖饮料,会打乱口腔菌群平衡,让致龋菌、致病菌大量繁殖,直接加重牙龈炎症。
想要对付牙龈反复疼,做好“三级防护”就行:
- 基础护理:用含氟牙膏(能防蛀、强化牙釉质),每天用牙线、间隙刷清洁牙缝(牙缝是牙刷刷不到的“细菌死角”),还要刷舌苔——舌苔上的细菌会“转移”到牙齿和牙龈上,每天刷能减少细菌量;
- 急性期处理:如果牙龈突然肿疼、出血,0.12%氯己定含漱液要在医生指导下用(别自己长期用,可能会让舌头染色);冷敷能收缩血管,减轻肿疼;
- 专业治疗:如果牙龈老出血、咬东西无力,或者牙周袋超过4毫米深,得去做系统牙周治疗(比如深层刮治、牙周手术),避免炎症进一步破坏牙槽骨(牙齿的“地基”)。
戴隐形牙套的人要注意:牙套清洁得按“三步法”——先用流动水冲掉食物残渣,再用软毛刷轻轻刷(别用硬毛,会刮花牙套),最后用专门的抗菌液泡15-20分钟。研究发现,规范清洁能让牙龈炎发生率下降63%,比随便冲一下管用多了。
最后要提醒的是,牙龈健康和全身健康是“双向影响”的:如果牙龈发炎超过6个月不好,可能提示心血管(比如动脉硬化)或代谢(比如糖尿病)有问题;反过来,全身病也会让牙龈更脆弱。所以一旦出现牙龈反复疼、肿、出血,别拖着,先去做全面口腔检查,必要时还要排查糖尿病、甲状腺功能等全身疾病——早查早治,才能避免小问题变成大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