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和胃溃疡常被看成“症状双胞胎”,很多人分不清楚——都有上腹部不舒服,但仔细看差别可大了。胃溃疡的疼像“定时闹钟”,吃完饭后1-2小时准来,就像胃里有个精准的计时器;胃癌的疼却没规律,还会跟着瘦、没力气这些全身症状。打个比方,胃溃疡是“胃黏膜擦破了皮”,胃癌是“胃里的细胞叛变了”。还有黑便要警惕——大便像柏油一样,可能是消化道出血,两种病都可能有,但胃癌出血量往往更多。
病因探秘:哪些因素在“搞事情”?
幽门螺杆菌是胃里的“头号坏细菌”,不管胃溃疡还是胃癌,都和它脱不了干系。这细菌特别狡猾,能钻破胃黏膜的“保护壳”,在胃酸里安营扎寨。研究发现,感染幽门螺杆菌会大大增加胃癌风险,但具体比例每个地方不一样。
但两者的“发病源头”不同:胃溃疡是“胃的防御系统垮了”——胃酸分泌太多,黏膜保护不住,形成恶性循环;胃癌是“细胞基因突变”,遗传、环境一起让细胞变成“坏分子”。要注意,长期没好的胃溃疡像“定时炸弹”,可能变胃癌,得严密监测。
治疗策略:不同问题不同治
胃溃疡的治疗像“补胃黏膜的墙”,主要用抑制胃酸、保护黏膜的药——比如质子泵抑制剂能降低胃酸浓度,给黏膜修复“腾空间”;还要用“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把胃里的坏细菌赶出去,这是关键。
胃癌的治疗更像“综合战役”:早期用内镜下切除,像“精准拆弹”;进展期要手术、化疗、靶向治疗一起上。现在还有免疫治疗,给部分晚期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预防宝典:守住胃健康的“防线”
预防得从生活习惯改起:少吃腌制食品(比如腌菜、腊肉),就像切断“坏因子”的“弹药补给”;新鲜蔬果里的维生素C、硒是“天然防癌盾”。日本做过全民幽门螺杆菌筛查,早期根除后,胃癌发病率降了30%以上。
吃饭要记“三温”:温度适中(别吃太烫)、口味清淡(每天盐别超过5g)、按时吃饭(三餐定点)。40岁以上的人,建议定期做胃镜——就像给胃做“全面体检”,能早发现癌前病变。
就医指南:别等严重了才去医院
如果持续上腹部不舒服超过2周,特别是还瘦了、没胃口,一定要赶紧去医院。医生会用胃镜加病理活检确诊,别自己吃抑酸药“掩盖病情”——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能到90%以上,晚期骤降到20%以下,差别很大!
确诊胃溃疡的人,治疗后3-6个月要复查胃镜,看有没有愈合、有没有变癌;幽门螺杆菌根除后,要等4周以上再复查,确保“清干净”了。
胃癌和胃溃疡虽然症状像,但只要记住“疼的规律、有没有全身症状”,就能初步区分。关键是早预防(改生活习惯、防幽门螺杆菌)、早检查(定期胃镜)、早治疗——把这些做到位,才能守住胃的健康。